小班古诗教案《咏柳》的教案(精选14篇)
小班古诗教案《咏柳》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2、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小班古诗《所见》(精选17篇)
小班古诗《所见》 篇1
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2.四幅古诗配画。3.相关头饰。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 ,感受牧童响亮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樾。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遍)。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出示第四张图画,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诗的趣味性。
小班古诗《悯农》(精选12篇)
小班古诗《悯农》 篇1
活动目标: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2、师 :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3、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4、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5、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6、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五、结束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精选16篇)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 篇1
活动目标: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14,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习诗歌《迎春花》。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 篇2张燕瑾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味,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精选13篇)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 篇1
活动目标: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14,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习诗歌《迎春花》。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 篇2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 赵志祥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班古诗《所见》(精选17篇)
小班古诗《所见》 篇1
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2.四幅古诗配画。3.相关头饰。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 ,感受牧童响亮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樾。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遍)。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出示第四张图画,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诗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