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精选2篇)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1
说课: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 教材分析
1、 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出示图片: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出示练习[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演示实验: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倾听。分组讨论、交流结果: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观看思考,并举例。学生回答。观察、归纳、比较两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 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等。根据上述实例总结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答抢,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说课: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 教材分析
1、 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内容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考查方式 1 物质的变化 选择题 10 2 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 选择题 10 2 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选择题 10 2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____________的变化 本质 区别 没有________生成 有________生成 微观 变化 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 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 宏观 现象 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 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 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 联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确定 方法 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 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 性质 内容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命题点1 物质的变化 (·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物体热胀冷缩 c.手机电池充电 d.植物光合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熔化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轮胎打气 b.粮食酿成酒 c.铁水铸成锅 d.过滤粗盐水 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命题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 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 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 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 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第三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 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 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铝可用作导线 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 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鸡蛋清凝固 铝制品压制铝箔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燃放烟花 c.铁水铸成锅 灯丝熔断 d.粉笔写字 食醋除水垢 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②石墨可作电极 ③氧气可用作燃料 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 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 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 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 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 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物质 用途 性质 a 二氧化碳 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c 氮气 用于食品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d 洗洁精 洗涤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 ②盐酸 ③淀粉 ④熟石灰 ⑤金刚石 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 (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 (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 (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 第三单元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没有发生变化 间隔 发生了变化 其他物质 状态 形状 变色 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一定 不一定考点2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气味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各个击破例1 b例2 b题组训练 1.d 2.b 3.c 4.b 5.b 6.c整合集训 2.a 3.c 4.b 5.c 6.b 7.d 8.c 9.c 10.a(1)⑥ (2)⑤ (3)② (4)④ (5)① (6)③(1)易升华 (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学习过程
[展示实验]
【分析实验】找出几个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得出结论】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两者间的联系与根本区别:
【问题与思考】:
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c、火药爆炸
d、气球爆炸 e、汽油燃烧 f、海水晒盐 g、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米饭烧焦 i、钢铁生锈 j、发生沙尘暴 k矿石由块状碾成粉末 l. 石蜡受热会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阅读与思考】p7-9页
1、 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两个方面?
2、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