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精选9篇)
《戊戌变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教案(二)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 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教案(二)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 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