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案设计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认识句号。   2.能力目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  课前准备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vcd音乐带。   2.生字卡片。   3.中国地图。   4.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谈话引入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下面先请同学们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三、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vcd音乐带    请你说说我们祖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同桌互说,小组交流)  四、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反复地读。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   3.提示:“人”、“中”是翘舌音,“自”是平舌音。  五、投影展示图画,以图助读   1.看图。四人小组说说图上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2.读课文,进行句子训练,认识句号。    (1)教师范读。    (2)用提问方式引读句子。    (3)练习用“……是……”说话。   3.分角色表演。    甲:我是汉族。    乙:我是回族。    丙:我是苗族。    全班合: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4.理解“祖国”一词。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儿歌。以表达我们对祖国妈妈的爱。(屏幕显示)    星星是太阳的孩子,    浪花是大海的孩子。    花朵是春天的孩子。    小草是大地的孩子。    雄鹰是蓝天的孩子。    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5.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电脑显示生字书写顺序。   6.提出问题,讨论互答。    (1)你从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下课后,我们可以共同讨论。也可以读读有关的书籍,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更多的知识。

查看全文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选2篇)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篇1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强的侵略

  战争名称

  时  间

  发动国家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xx年

  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广、厦、福、宁、上(位于福建有两处:厦门、福州)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

  中国台湾

  2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赔、划、禁、拆、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军民的反抗(1)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 ②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③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义和团反帝运动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口号:“扶清灭洋”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④19xx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⑤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日本侵华进程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张学良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不到半年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并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②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查看全文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辞(精选2篇)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辞 篇1

  用感动为春天开幕

  ——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

  《感动中国》歌词: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 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 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 为你写下传奇/ 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 流下幸福的泪滴

  让第一颗水滴的透明/ 留在你最深的心底/ 让第一缕微风的清新/ 成为你最深的记忆

  用所有夜晚的月光/ 陪你迎来黎明/ 用第一次想你时我的心情/ 写下祝福的话语

  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祝福这蓝色的星球/ 永远有绿色的和平/ 祝福这斑斓的世界/ 拥有最美的和声/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

  2006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揭晓了《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评选》最终结果。在当晚八点播出的颁奖晚会中,10名获奖人物和一个团体,以感动的方式重燃2005年的中国记忆。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不屈的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驳论文的常识及写法。

  2.培养学生把握议论文驳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朗读中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3.讨论、探究文中的关键问题,深化对课文的认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预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2.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重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两个方面都获得益处。

查看全文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选3篇)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篇1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战前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讨论鸦片输入的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 认识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和牢记西方列强的侵略跟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流程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通用14篇)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篇1

  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包括辛亥革命在内一次又一次探索最终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的含义。4、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6、“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及用辩证方法看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理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2、中国人民走上由新民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的含义。4、社会主义本质。5、“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图示法。

  四、教学时数:6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的:通过三大历史事实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社会,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政,却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是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就必须要学习第二课的有关内容,通过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惟一正确选择。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