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前后对比中感受野蔷薇的弱小,从而走进萨沙的内心——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可以保护更弱小的!
2、在朗读中感受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并运用想象练说、补充内心活动等方式体会两个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语:(听写:雷声大作 大雨如注 芳香扑鼻 娇嫩纤弱)
3、复习本课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渡:那么萨沙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萨沙身上,走进萨沙,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
二、精读课文
学习活动一: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自读提示:
自读第3—8小节,画出妈妈说的话。试着加上提示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自读对话,在想象揣摩中加提示语。
2、细品母亲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每个人指谁?也包括萨沙。
(2)“都要”中读出什么?
(3)读出母亲的语气。
3、细品母亲的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将母亲的反问句读成陈述句,感受母亲对萨沙的教育:不仅是要保护弱小的人,更要争做强者,不甘弱小。
4、给对话加上提示语
5、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语气,想象人物内心。
过渡:在萨沙眼里,谁才是最弱小的?
学习活动二:前后对比,同情弱小
自读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两处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想一想:野蔷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小萨沙与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一家人手无足措。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
就文本本身而言,文章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教学这篇文章时,宜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言语,一方面关注“我”的心理、情感,借助读、议、说、写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美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4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4、加强词语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
1、生字认读,课文的朗读。
2、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学习难点。
从平实的对话中,感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积累词语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一、激趣揭题。
可萨沙才五岁,他却自豪的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指导“弱”的书写:两个“弓”字的头短身长,注意点、提的穿插。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再读课文,读通课文,争取不添字不漏字。
3、在课文中还藏着好多生字伙伴,你能找出来介绍给大家吗?
(孩子们教读生字,随着孩子的教读出示生字词卡片)
你还能向大家更仔细地介绍这位生字朋友吗?
(鼓励孩子为生字组词,解释字义、词义,提醒读音,记忆字形等等)
4、在识字中穿插写字指导
(1)如孩子提出“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在正音时指导后鼻音“铃”的书写:左窄右宽,撇穿插在金字旁第二横下,令不要少写一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并主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形成健康的心理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沙为什么懂得去保护弱小者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第14课。(齐读课题)
2、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萨沙)那在萨沙的眼里,还有谁比她更弱小呢?(板书:蔷薇花)
(课堂导入简明扼要,迅速切入主题,而板书“萨沙”和“蔷薇花”为开展下面的教学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对比雨前、雨后的蔷薇花
(一)雨前蔷薇花
1、这是一朵怎样的蔷薇花?打开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2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把它划下来吧。
2、指名读,出示: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3、你喜爱这朵蔷薇花吗?为什么?(花美、香)从哪些词看出来?(“粉红粉红”颜色美,连用两个“粉红”读起来有什么感受?体会蔷薇花的可爱,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语速慢一些。(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啊!连用和单用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
《14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14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传递着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美好,所以才去保护去爱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因为有爱变得勇敢,变得强大。
一、从题目入手,统览全文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认读“弱”字。“弱小”是什么意思?蚂蚁和大象谁是弱小的?你还能以这样对比的形式举出一个例子吗?
2.读到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学生可能问:①这句话是谁说的?②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③为什么要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正确读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相机帮助学生读正确。认读生词生字。
3.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4.默读课文,把带有“弱小”这个词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弄清楚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1)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3)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4)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5)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结合这5个句子,讲讲课文的内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并主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形成健康的心理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沙为什么懂得去保护弱小者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第14课。(齐读课题)
2、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萨沙)那在萨沙的眼里,还有谁比她更弱小呢?(板书:蔷薇花)
(课堂导入简明扼要,迅速切入主题,而板书“萨沙”和“蔷薇花”为开展下面的教学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对比雨前、雨后的蔷薇花
(一)雨前蔷薇花
1、这是一朵怎样的蔷薇花?打开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2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把它划下来吧。
2、指名读,出示: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3、你喜爱这朵蔷薇花吗?为什么?(花美、香)从哪些词看出来?(“粉红粉红”颜色美,连用两个“粉红”读起来有什么感受?体会蔷薇花的可爱,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语速慢一些。(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啊!连用和单用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