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我爱这土地》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练目的    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    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    便于迅速把握主题    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    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 (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我爱这土地》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我爱这土地

  黎雅中学 罗玉红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 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 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 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 学生自读

  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 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