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时间:2025-04-05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通用1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3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1、课例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精选23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23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查看全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精选2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