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古代文献读书笔记
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是最适宜于实用的文学形式。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帛泉纸笔之类。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却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很困难的。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上不得不力求简短,以致影响了散文的发展。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便利,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
六十年前(1898-1899),河南安阳县的小屯发现大量的龟甲和兽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经过研究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我们称它为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的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等,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文字的难识和甲骨的破碎与散乱,其中很多记录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较完整可读的句子。例如: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这可以看作一种十分幼稚的散文。
——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
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其性质同过去的神签相类似,大概是巫卜之流所编造的为宗教这信服务的书。卦、爻辞的时代不能确定,它们吸收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似乎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才完成的。其中不止一次提到“帝乙归妹”和“高宗伐鬼方”的事,显然是殷商的历史;而《旅》卦“上九”又有“丧牛于易”之文(《大壮》卦“六五”则谓“丧羊于易”),也隐约看到殷代先世的史影,这可能就是殷的先公王亥为有易所杀,夺其仆(服)牛这一史实的反映。至于卦、爻辞中所谈到的各种各样的刑罚异常残酷,甚至还有杀人祭祀的迹象,更与殷商对待奴隶的情况相符合。当然也有不少卦、爻辞的内容反映了时代较晚的思想意识,如《蛊》的“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