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
完璧归赵的改写作文
完璧归赵改写(一)
不知不觉中,秋意已将大地铺满。片片金色的银杏叶,似小扇,像蝴蝶,飞舞在秋风铺成的小道上。
一声嘹亮的鸡啼热腾腾地划过破晓,邯郸的宁静被撕开一角,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忙碌的行人多起来了。
“让开!让开!”一匹快马向着皇宫方向疾驰,卷起了满地金黄。
朝堂·君臣
“这和氏璧到了秦王手中,怕是有去无回啊!”“可是秦国实力强大,咱们不送过去,岂不正好给他出兵的理由?”……大臣们议论纷纷,宝座上的赵惠文王愁眉紧锁,得到和氏璧的喜悦早已烟消云散。自从接到秦王的来信,他整日心事重重,茶饭不思。
“这秦王,虎狼之心天下皆知!若他胆敢犯赵,臣请出兵御敌,万死不辞!”廉颇声如洪钟,在大殿内回荡。
“廉将军息怒!臣固然知道将军神勇,但两军交战,百姓苦不堪言哪!况且秦强赵弱,颇有风险……”说话的是宦官头目缪贤,他沉吟片刻,“大王,不如寻找一位贤能之士出使秦国,既保住和氏璧,又可避免双方交战。”
赵王眉头稍稍舒展:“何人可担此重任?寡人重赏!”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应。
缪贤上前施礼:“臣有一门客,名曰蔺相如,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可担此重任。”
“一个门客?”赵王满脸狐疑之色,思索片刻,“暂且先宣他进殿吧!”
迈着稳健的步伐,蔺相如踏进了这金碧辉煌的大殿。迎接他的,是两旁不屑的议论声:“一介草民……”他神色不变,上前跪拜施礼:“草民蔺相如叩见大王!”
完璧归赵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释义用法蔺相如奉和氏璧出使秦国,有勇有谋,据理力争,终于挫败秦王的诡计,使和氏璧安然返归赵国。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后用此典或表示事物完好归回; 或表现大义凛然的气概,机智果敢的精神; 或以此璧形容贵重难得的宝物。
用典形式
【头碎柱】 金 ·元好问:“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回赵璧】 宋·张元干:“睨柱倘触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全赵璧】 宋·文天祥:“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那个是男儿!”
完璧归赵的造句大全
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原先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下面请欣赏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完璧归赵相关内容。
完璧归赵的释义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如何用完璧归赵造句
1) 我们班的“破坏王”今天借了我的书去看,我提心吊胆地一整天都盯着他,生怕他把我的书弄坏了,幸好,他放学时终于完璧归赵了。
2) 可后来因为家务缠身,孩子又小,终究又把辛苦学来的几个单词完璧归赵地还给老师。
3) 我的真金项链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项链终于完璧归赵了。
4) 你放心,你那两件东西不久就会完璧归赵。
5) 我看他觊觎你那珍珠项鍊已久,如今既弄到手,绝不会完璧归赵!
6) 蔺相如有自信,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自信,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自信,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7) 前些天,我的故事书不见了,怎么也找不着,谁知今天竟发现在猫咪的窝里。虽然脏了些,但总算完璧归赵了。
完璧归赵的故事作文800字
战国时候,赵王得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让秦王知道了,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面见赵王,说是甘愿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次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颗宝玉,看似很不值。说明其中肯定有阴谋诡计,必须要谨慎一些为妙。”可是,如果是真的呢?赵王转念一想,又改变了态度。他想:如果是真的,怎么能放弃一只到手的肥羊呢?思来想去还是拿不定主意,便把大臣都召集起来,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没有良策。
此时,蔺相如站了出来,毛遂自荐。看没有人选,赵王也就欣然同意了。
来到秦国,秦王热情接待了他。蔺相如把宝玉双手献给秦王,奏王左看右看,非常喜爱,吩咐手下人:“好好招待这位贵客!”
蔺相如,等了好一阵子,也不见秦王提起那十五座城池的事情。他知道秦王在耍心眼儿。但是宝玉已经在他的手里,怎么才能夺回呢?这时,他想的一招妙计。走上前去,轻声对秦王说:“大王!其实宝玉有点瑕疵!”秦王一听,大惊失色,忙把宝玉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几步,他气呼呼的指责秦王道:“你怎么能这么不讲信誉!既然你在纸上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宝玉,做到了吗?如果你现在还不答应你当初的诺言,我现在就把宝玉摔掉!不能受你的玷污!”
秦王一看大惊失色,连忙拿出一张地图,胡乱应付到。假惺惺的把许多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在一旁看着他,只见他的眼珠滴溜溜乱转,知道他在心怀叵测,所以便假装说:“这块宝玉,价值连城,确实是稀有之物!请大王举行一个隆重的接宝玉仪式吧!”好的好的。秦王连连点头。
完璧归赵的造句
完璧归赵,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下面是关于完璧归赵的造句,希望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完璧归赵的造句:
一、蔺相如有自信,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自信,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自信,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二、蔺相如有信心,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信心,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信心,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三、丢失的那几尊佛像头已完璧归赵了。
四、老张,我借你的摄影机,保证明天完璧归赵。
五、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六、他将它完璧归赵了为什么?
七、同时哈马斯也并没有把以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完璧归赵。
八、这些影片我看完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九、完璧归赵:此刻我把这本书完璧归赵,请你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