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时间:2025-04-05

《望海潮》教案(精选12篇)

《望海潮》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查看全文

《望海潮》教案-(精选15篇)

《望海潮》教案- 篇1

  《望海潮》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查看全文

《望海潮》教案(精选15篇)

《望海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查看全文

望海潮教案(精选14篇)

望海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查看全文

关于《望海潮》教案(精选17篇)

关于《望海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查看全文

《望海潮》教案-(精选7篇)

《望海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