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通用13篇)
滕王阁 篇1
序并诗
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乱。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三、熟读课文
1、正音。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一、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精选12篇)
滕王阁 篇1
序并诗
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乱。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三、熟读课文
1、正音。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一、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
序并诗
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14篇)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1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 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 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三、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
一、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 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 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精选14篇)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篇1
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 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精选12篇)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 篇1
1.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2.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3.金瓯无缺(jīn ōu wú quē)解 释 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比喻国土完整。出 处《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4.涸辙之鲋(拼音:hé zhé zhī fù)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涸:干 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
5.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出处 《庄子•大宗师》,
5.芝兰玉树zhī lán yù shù【释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出处】:《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事例】:人间富贵荣华尽,膝下~齐。...
6.【叨】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