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教案

时间:2025-04-05

有事怎样通知他(精选2篇)

有事怎样通知他 篇1

  活动要求:

  1、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通讯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以及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情况,感受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激发幼儿学习收集信息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各种大小的盒子、各种手机及电话模型、幼儿家住址、邮票、信封、可乐瓶、剪刀、胶水、透明胶、水彩笔、一次性口杯、吸管、电线、邮政工作证、邮戳印、各种数字(电话号码、地址)若干……

  活动过程 :

  师生问好

  课件动画引入

  1、播放课件(遇到小偷、着火)

  师:遇到这种事你会怎么做?

  幼儿:……

  师:这个小朋友被车撞了,该怎么办?

  幼儿:打120急救中心,把小朋友送到医院。再打交通事故122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什么?

  幼儿:要通知他的爸爸妈妈。

  师:那要怎么通知他们呢?老师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解决的方法。

  2、幼儿自己找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A、可以打爸妈手机

  B、打到单位

  C、打到家里

  并将号码分类

  师:爸爸妈妈知道了,可是他在外地的爷爷奶奶还不知道,那就请小朋友来帮这个忙好吗?

  那我们就一起去想办法吧。

  3、幼儿自由活动

  A、传真机

  B、电脑

  C、写信

  D、角游:邮政局(幼儿自由玩寄信送信的游戏、还可以卖邮票信封及盖邮戳……)

  E、展示区:展示各种各样的通讯工具模型

  F、 拍电报(游戏)课前丰富游戏

  师: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遇到事情可以用这么多的通讯方法来通知别人,那古代的时候遇到紧急的事会用什么方法来通知别人呢?

查看全文

语文教案-黎明的通知(精选2篇)

语文教案-黎明的通知 篇1

  黎明的通知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黎明的通知(精选15篇)

黎明的通知 篇1

  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

  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

  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

  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

  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

  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

  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

  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

  艾 青

  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

  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

  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

  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 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 ba)鸡埘(Shi2)

  污秽(hui4) 鼾(han1) 渗合(shen1) 叩(kou4) 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3)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查看全文

《黎明的通知》(精选12篇)

《黎明的通知》 篇1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诗歌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难点:1.体会诗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2.文中一些诗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结合背景知识,反复朗读,教师适当点拨,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与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即可。

  二、诗中的思想感情

  艾青在艺术感知方式和抒情表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重视直觉印象,强调主观情感和意志对感觉、感触、感受的渗透,追求各种感觉能力的综合统一。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拥有将它们迅速转化为新颖形象的能力,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

  这首诗虽写于六十年之前,但今天读起来,仍能感受其情感的洪流、磅礴的气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作者以诗人的敏感,预见胜利在望,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呼唤全国人民准备迎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表现了诗人对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强烈愿望。

  三、感情和语气的步步推进

  这首诗的感情步步推进,语气也逐层变化。全诗共五次嘱托。第一次在开头,用祈愿,而舒缓的语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策二次是要求,“借你正直人的嘴”传出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让等待者来欢迎。铺叙逐步展开,语气也转为热切。第三次,要求“借你热情的嘴通知他们”,铺叙更加开阔,语气转为热情而强烈。第四次,要求“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诗的结束是第五次嘱托,说“夜已快完了”,表示时间紧迫,必须将“黎明”的“通知”赶快传布出去,让所有的人都来迎接。这时诗情发展到顶点,语气肯定而急促。

查看全文

语文教案-《黎明的通知》(通用6篇)

语文教案-《黎明的通知》 篇1

  黎明的通知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黎明的通知》(精选15篇)

《黎明的通知》 篇1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2.讨论: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