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说出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通过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改“给父母的感谢信”,初步掌握阅读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组儿歌)

  教师指:课前我们听到了久违的童谣,当熟悉的旋律回响在教室里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童年时候,大家成为朋友是不是像歌里唱的敬个礼、鞠个躬那么简单?

  (学生答)

  你们认为要成为朋友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板书)

  二、整体感知(读出爱)

  教师指: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的确这些都是成为朋友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大家已预习了文章,能不能告诉老师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对是他的外祖母!成为朋友需要那么多的条件,作为长辈,要成为小孩子的朋友,显然更难了。外祖母是如何做到的呢?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请用自己最熟悉的读书方法读课文,思考外祖母为什么会成为小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请结合来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读课文(教师走近学生,注意收集学生读错的地方,以全班纠正)。

  3、独立思考,交流。

查看全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通用16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课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莫运亮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一)

  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    )噗噗(    )发绺(    )颤动(    )胸脯(    )兜起来(    )

  马鬃(    )诅咒(    )两颊(    )镶银(    )嗅烟草(    )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查看全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

  《童年的朋友》通过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小节告诉孩子们,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保存,文中作者的朋友——小熊被小作者描写得十分详细、生动,可见作者与它的相处不是一天二天,甚至作者好久以前与小熊的点点滴地都那么清晰地刻在他脑海,所以当作者想对小熊挥拳相向时,不但下不了手,还流出热泪。

  一、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谈话“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   ),因为(    )。”的句式发言。

  二、整体入手,把握重点。

  《童年的朋友》全文围绕着“形影不离”这个关键词展开描写。上课伊始她就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引导学生联系课题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

  三、直奔重点,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品词赏句,体会情感。

  课文重点段——第三段很适合用来落实读懂文章内容的训练。而在阅读教学中,则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来展开,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形影不离?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在练习指导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联想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自主读懂自己喜欢的句子,感受小作者与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对小熊的爱,提高了朗读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

《童年的朋友》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童年的朋友》的教学设计 篇1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

  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查看全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查看全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童年的朋友》出自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 “快乐读书屋”。这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写的是6岁时的“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在我准备练习前,望着小熊快活的样子,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立誓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课文似乎把读者也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并提醒大家要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本单元以“难忘童年”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抓重点词句理解含义,领悟表达的情感。本文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要通过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童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有居住了12年的小屋,有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的田园生活,相信也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