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发现同伴的闪光点

       笔者曾观摩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正确评价他人,能够积极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在活动开始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小朋友要说出对方的优点以及他今后需要改正的缺点。活动开始后,小朋友们通过拼图游戏,拿自己持有的一张只有半只头的图去找相对应的另一半图的持有者,这样,孩子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伴,然后一对一对地坐回到座位。待小朋友们安静后,教师随机抽选了六位小朋友,试图让他们说出同伴的优点和缺点,有趣的是这六位小朋友都不加掩饰地说同伴们的缺点,如不守纪律、打人以及不好好睡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只字未提。教师曾提醒他们多想想同伴的优点,可孩子们想后还是一无所获。难道在小朋友的心目中就只有同伴的缺点而没有他们的优点?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还要朝夕相处,这是多么的可悲。 

       应该说社会和家庭对孩子们漠视同伴优点的这种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老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对此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尊重孩子,影响了幼儿对别人的正确评价。基于成人不良教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不利影响,近年来虽然教育家们不断提出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幼儿看成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个体,要热爱、尊重和保护他们,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却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孩子们的自尊心,阻碍了他们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让孩子学会发现同伴的闪光点,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查看全文

教育笔记:尊重同伴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开朗、自信和强势的性格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自立自强有好处,但有关专家指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关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活动中常常表现出要么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要么对自己缺乏自信,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尊重的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事,不需要理论说教,更不用教条训练,只要将尊重意识的培养带进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今天是孩子们进入活动室活动,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在这里提供了多种可以让孩子们自主探索操作的材料,有可以拆装的潜水艇,有可以观察的万花筒,还有不同坡度上开汽车等,因而一来到活动室,孩子们马上选择材料自己所喜欢的材料操作起来,李、朱两人选择了可以拼装的潜水艇,他们先拿出潜水艇的底座,然后开始把上面的一些部位逐一拼装上去,李是个比较善于观察的孩子,他看到在桌上贴有潜水艇的完整图片,于是就按照照片的图案开始拼装起来,而朱则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拼装起来,过了一会儿,李拼装好了自己的潜水艇,于是他开始看旁边的朱拼装,但给他发现朱拼装的潜水艇与他拼装的潜水艇不一样时,马上叫了起来:“哈哈,你错了”“你怎么和照片上的潜水艇不一样”说完就准备动手去帮朱去改变,这时朱着急地叫了起来:“你干嘛拆我的,这是我拼装的潜水艇啊?”看李还没有松手,于是朱就请求老师:“老师,他要把我的潜水艇拆了。”看到老师过来,李马上为自己辩解:“老师,他错了,他没有按照照片上的样子装起来。”老师了解原因后,就请朱小朋友介绍自己拼装的潜水艇,听完朱小朋友的介绍后老师对李说道:“潜水艇有好几种,可以像你这样拼装,也可以像朱这样拼装,只要把盆子里的材料都拼装上去,保持平衡就可以了,这是朱小朋友自己发明的潜水艇啊?,其实,你还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再来拼装一艏潜水艇啊?”听了老师的话,李马上点头:“对,我也可以发明拼装不一样的潜水艇。“说完又开始拼装起来,还对朱说道:”我们一起来比赛,看谁拼装的又快又漂亮”朱也高兴地同意了同伴的建议,两人一起愉快地玩了起来,同时也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作品。  尊重他人,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是现代社会里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一个具有自我尊严感的人,应当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个性。不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不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让幼儿知道应该尊重他人的作品,不管别人的作品如何,不能随意地去批评指责,假如和自己的想法与意愿不一致时,可以倾听别人的介绍,而不应该一味指责别人的不对。在上述案例中,李发现同伴的作品与自己不同或没有按照提示时,马上在语言上给予同伴否定,同时又加上动作来加以阻止,显得是对同伴的不尊重,但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老师并没有马上批评李,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给李榜样作用,给孩子一种方法与建议,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不断积累如何对待同伴的作品,如何与同伴处理不一样观点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孩子也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关心,才能愉快的交往和生活在一起。为此,我们首先要教育幼儿善于表达自己意愿。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关心别人时,首先应得到他人的允许,了解他的需求,只有互为了解,才能互为尊重。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他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时逐步学会用询问、商量、观察等方法去了解同伴的意愿和行为。其次,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幼儿一种品格的养成光靠一天两天的时间是不够的,要在日积月累中去形成。孩子在园一日的学习、生活,时时都可以进行尊重他人教育。

查看全文

教育随笔:同伴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作用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会结识很多的朋友。孩子们从不同的家庭走出来。孩子们在每天的共同生活中体验着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在孩子们的眼中有着许多的发现,他们会发现一些他们认为很新奇,孩子们就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通过孩子们的讲述,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些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孩子仔细的倾听其他孩子的发言。对于其他孩子的话语要理解并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从孩子的谈论中你也可以发现,从孩子不断的发言中孩子们最后得到的结论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这些信息保留的记忆会比较的长。也就是孩子主动获得的比孩子被动接受要强很多。

查看全文

教育笔记:利用玩具学习和同伴交往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各自的区域中认真地玩着。这时,建筑区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的积木!老师,他抢我的积木!”

“不给,我要呀!”……

原来伟伟正从小朋友那里抢夺一块弧形积木,而另一个小朋友却不肯给他,结果就争了起来。像这样的情景在小班几乎每天都要上演好几次。

现在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大人们的过分宠爱、溺爱,使他们形成了“惟我独尊”,凡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好吃的东西一个人享受,好玩的东西不愿与他人分享,霸占心理很重,凡事都要别人来迁就他。这种不良习惯常常使他们在与别人交往中发生冲突,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小班幼儿由于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平时只与家人交往,因此进入幼儿园后,他们的独占心理更为明显,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

为了让幼儿学会初步的交往能力,我利用幼儿喜欢玩玩具的特点,定时让幼儿从家中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来园,让幼儿通过玩玩具学习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分享。

最近我们正开展主题活动“马路上的车”,幼儿对各种车辆都非常感兴趣。我们让幼儿从家中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过了几天,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轿车、公共汽车、面包车、坦克车、警车等等,一开始,孩子们都拿自己的车玩,没带车来的幼儿和别人争来抢去,非常想玩,我在一旁提醒幼儿学着和同伴商量。“让我玩玩好吗?”、“请你给我玩一会吧”……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主动去询问其他小朋友。同时我让幼儿将自己带来的车和同伴交换着玩,这样就可以玩到许多不一样的车了,许多孩子都开始愿意和朋友交换玩,“让我们交换玩吧!”、“我的警车和你的坦克车换一下玩,好吗?”……还有的孩子还特意开心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和交换玩的!

查看全文

教育笔记:了解幼儿与同伴的亲近方式

    睿睿很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一直认为睿睿对幼儿园的适应很好,睿睿早上来的时候会稍微有些伤心,我觉得应该是和母亲的分离焦虑,认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让睿睿喜欢我就好。直到有一天,睿睿的妈妈告诉我,孩子每天早上进幼儿园都会哭闹,问孩子喜欢老师吗,睿睿说喜欢,但是就是不喜欢来幼儿园,为什么呢?这是我意识到应该是同伴交往上出现了问题,睿睿喜欢跟到园园的后面,很少和其他的幼儿一起玩,怎样让睿睿与其他小朋友亲近一些呢?我们想到了分享的方法,请睿睿的妈妈准备一些小零食或者小玩具,让睿睿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发现睿睿的入园焦虑明显减轻,而且每天的教学活动都会很积极,而且很喜欢帮老师分发东西。其实幼儿之间的交往很单纯,或许就因为你今天跟我分享了一块糖果,我就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幼儿的世界里,他们之间的交往通过一起游戏一起看书,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增进了解,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好朋友

查看全文

观察笔记:友好地与同伴相处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小班教室

  观察对象:张

  观察目的:能正确的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

  观察实录:我们班的张是个很聪明、调皮又霸道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但是他很好玩很好动,有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喜欢打人。经常早上已入园,他边走进教室,伸出双手又快又猛的朝其他小朋友推过去。结果别人不是一个踉跄就是被他推倒在地。还有就是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要是喜欢什么玩具,走过去就拿,别人不给,他便动手。每次老师都会喝止他,和他聊天讲道理。他才会慢慢的进行改正。有些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他就是不想承认,不想和别人的小朋友道歉。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