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

时间:2025-04-05

《台阶》教案(精选16篇)

《台阶》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位旧中国的父亲,通过自己的毕生努力终于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事,表现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部分词语,理解父亲形象的含义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师简介作者

  (三)生齐读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词:

  凹涎水揩嘎尴尬撬

  2、介绍小说的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思考题: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然后进行课堂发言。提示: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查看全文

《台阶》教案(精选17篇)

《台阶》教案 篇1

  一、 导入  :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亲”是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分析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2、3、4的问题读书。)

  1、 分组比赛查字典并把自己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涎( )水 揩( ) 尴尬( ) 凹凼( ) 筹( )划

  黏( )性 镶嵌( ) 蹿( )上 掺( )上 胯( )骨

  糟糕( ) 撬( ) 倔强( ) 门槛( ) 茬( )硌( )

  2、 用5——1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后,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略)

  3、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知“我”家是怎样的家境?从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后板书如下。)

  旧台阶

  回忆 ———— 造台阶———— 经济的落后

  新台阶

  │————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线索(台阶)

  4、 学生提问问题。(问题在后补充)

  三、 探究如下问题:

  1、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自己得出结论):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阴阳八卦”的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我想今天的一些商标,或许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继承吧!诸如“三九胃泰”、“九九感冒灵”、“555”烟、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台阶”的高,实质上就是主人地位的高。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注: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查看全文

《台阶》教案(精选16篇)

《台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本文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本文是一篇小说。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跨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查看全文

《台阶》教案(通用16篇)

《台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章中领悟父亲的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命题立意。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和文章的寄托的思想。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检查预习字词检测

  三、踏上台阶,走进父亲-----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用文中句子回答

  2、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3、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三、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分析形象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的农民”说一句话。

  四、回首台阶,探究父亲------评价父亲

  1、父亲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等

查看全文

《台阶》优秀教案(通用16篇)

《台阶》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本文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本文是一篇小说。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跨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查看全文

精选《台阶》教案(精选13篇)

精选《台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阐明《台阶》中父亲在某种程度上,就与寓公这一形象相似。

  本文是一篇小说,注意回顾小说的有关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那一句?——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不同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敬,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着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五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