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预习要求:

  (1) 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 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查看全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习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习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查看全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习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习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查看全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苏州园林》币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便游览者无

  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

  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二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教学理念:

  1、据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  ——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

  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查看全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查看全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2. 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镜头1. 课题、作者]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镜头2. 标本,鉴赏]以 “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 “标本”,一个是 “鉴赏”。1. 什么是 “标本”? “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2.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 “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 “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 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4. 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镜头3]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 “欣赏”、“玩赏”比较一下。(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板书:欣赏、玩赏、鉴赏][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玩赏]:观看欣赏。 “玩”不同于 “玩耍”中的 “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镜头4]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 “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 “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 “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一、概括性强。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品味语言,以点带面。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 “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 “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 “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 “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 “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 (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镜头6]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设计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有几个特点: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再读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堂课安排了三次比较集中的交流活动:一次是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交流阅读课文之后获得的信息;第二次是 “再读课文”之后,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着鉴赏课文;第三次是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作深入的鉴赏。这三次交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