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案

时间:2025-04-05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12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

  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过吗?当中有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知道游戏规则吗?(主持人给出一个字,两个选手一人一句来背带这个字的诗句,中间不可以停,否则就输了。)那今天我们也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但我们要降低难度。老师给出一个字,我们全班一起来轮流抢背含有这个字的诗句,不可以重复,中间不可以断。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出的字是雨。(学生轮流背诗)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老师看到了大家平时丰厚的积累,为你们点个赞。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望的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这一横呀!来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建筑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你是从他的成就方面介绍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你是从他的诗歌风格来介绍的。他的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有美堂暴雨》你是从他作品方面介绍的。并称,你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上介绍的。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情怀。

查看全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通用16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6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查看全文

苏轼咏月诗文(精选2篇)

苏轼咏月诗文 篇1

  8  苏轼咏月诗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

  (板书)遂  寝  荇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查看全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精选14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6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篇2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月)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查看全文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1、“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查看全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6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