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时间:2025-04-05

《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精选14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题、作者、导入。

  《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示儿的意思?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在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诗人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全诗,读通意思。

  三、读诗句,看注解,试讲意思,讨论问题:

  1、诗人临死时为什么而悲痛?“但”是什么意思?诗人不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悲伤,只为未见国家统一而悲痛,这表现了诗人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6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三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查看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4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查看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4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一导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 横撇”。等

  指名读课题。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资料。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查看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