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花作文

时间:2025-04-05

死亡的礼赞作文

  在完成伟大探险事业的背后,往往有许多牺牲。他们为了不拖全队的后腿,不给他人造成负担,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生命。让我们为这一悲壮的事业唱出赞歌。

  在《伟大的悲剧》中,记录的并不是成功者的辉煌,而是叙述没有成功的人的辛酸,但从中却能感受到这群人人格的高尚。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十分恶劣的天气。而在坚持许多天之后,劳伦斯·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他自己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再这样下去,自己只会成为其他人的负担,甚至会让他们跟自己一同走向死亡。奥茨的脚冻伤了,他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其他队员终究不能为自己获取渺茫的生的希望而舍弃他。天违人愿,最终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死亡拉到他跟前,与他近在咫尺了。这时,他做出了选择,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在营地里突然站起身来,对队友们说:“我要到外面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即便是傻子也会明白,在这种天气下出去走走意味着什么。哪怕是精力充沛,身体强健的人面对暴风雪,也是会招架不住的,更何况奥茨这样身心疲惫,体力不支并且双脚冻伤的人。

  或许他当时在想:我的亲人、朋友、队友,以及我曾经认识过热爱过了解过的人,对于你们我感到非常抱歉,因为在生与死的抉择上我不得不选择死亡,而今后无缘与你们再度相见了。我必须走向暴风雪,因为,我作为一名探险队员,在这样的境况下,在我的死亡会能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的时候,我会选择死亡。我并不后悔这样做,这是我应该履行的责任,或者说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所以,你们在听到我死去的消息时,请不要悲伤,我希望你们能好好活着。奥茨是一位英雄,他勇敢地正视死亡,他以他的生命谱写了不朽的乐章。

查看全文

以死亡为友

  不知死,焉知生?在人生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正视死亡,以死亡为友,就会从死亡之中获益无穷。

  有时,当我们看到死亡时,就会思考很多人生的真谛,只有在死亡的问题上充分的思考,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

  “苹果”公司的老板乔布斯曾经被认为患了癌症,也有过一次濒死的体验,因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时,就会想,如果明天我要死,那么今天我应该做什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具价值的事情上,用死亡不断激励自己,使自己拥有了熠熠生辉的人生。

  很多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无所事事,庸庸碌碌,每天都在虚度光阴,想着这件事明天再做吧,可是,你可曾想过这样一首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如果每天都事事往后拖,你将一事无成,直到死的时候才会感慨日月如梭,转瞬即逝。可是,在那个时候,什么都晚了,所以,请不断站在每一个终点,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黄天忠博士曾说过:“只有无知的人与不敢面对生命的人,对死亡才会感到恐惧。聪明的人会视死亡为亲密的伙伴和仁慈的导师,任何人若要完完全全成为一个生命力充沛而丰富的人,那么他在有生之年,必须得与死亡结友。”是啊,愚者逃避死亡,不敢正视死亡,最终碌碌无为,抱憾终身;而智者正视死亡,与死亡结成亲密的伙伴,充实这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人生的顶峰。

查看全文

关于死亡的作文500字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早早地起来,百无聊赖地坐在床上看着那一成不变的电视节目。突然,一个醒目的大标题映入眼帘,伴随着警报器的嗡鸣声,传入耳朵。

  看到那则新闻,我几乎在一秒钟之内就“噌”地一下蹦了起来,冲到了水池边。不为什么,那新闻的题就像一个炸弹一般,在我心中炸响,女新闻播报员用清亮的嗓音说:“警报,警报!世界上的所有水正在以一种十分诡异的速度消失,请注意!”

  我站在水池边,使劲地拧着水龙头,可平时如泉般喷涌的水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滑过我的指间,任凭我使劲拍它,也没有流出一滴水来。

  我又下意识地奔向饮水机边。在路上,我清楚地看见,饮水瓶里的水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蒸发,眼看我就要跑到饮水机旁边,可等我到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一滴水了。

  我深知这样的努力已经徒劳,不再废力气,连忙跑下楼,快步走到平日里经常去的小报摊,试图寻找到一丝水的痕迹,可到那里时,我才发现我的决定有多么愚蠢。长长的队伍一直从300米外的大街上排到报社的门口,一位生物迷告诉我,就在刚刚,一只微生物想要插队,结果被活活地挤死了。

  快到中午了,大家都有些口干舌燥。这时,报社的门才开了,可一句让人吐血的话伴着一位面带微笑的阿姨传来:“对不起,这里的水全部蒸发。”

  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突然感到一种极度干渴的感觉从身体里传了出来。

  我身体里的水正在消失。我挤挤眼想要流泪,可泪腺仿佛也开始不听话,竟然连泪都流不出来了!

查看全文

《死亡之吻》观后感900字

  《死亡之吻》讲述的是一个戒毒的故事。一位警察鲁百民和他的妻子丁雅兰在一个地方担任戒毒警和戒毒医生。最近这个地区有一部分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用毒品引诱一个学校的高中生犯罪。鲁百民带领警察打击犯罪份子,查出贩毒者,不让毒品危害无知的青少年。

  她——鲁百民的妻子,一位戒毒医生,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了找出戒掉毒品的新型方法,像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一样而尝百草。决定用自己的亲身亲历来告诉人们不要吸毒。决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当她第一次拿出毒品海洛因时,吸第一次,能够清醒地写出吸了毒品时的亲身感受,第二次也能够写出当时自己的意识状况。第三次、第四次……自己就难以自控。于是她要求自己的丈夫把她锁在自己的家里,当她毒瘾发时难以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过两天她又要求丈夫把她用绳子绑在床上,但还是不能戒掉毒瘾。于是丈夫鲁百民只好把她送到了戒毒所。

  在戒毒所里,丁雅兰认识了一个“朋友——李梅”,这个所谓的“朋友”其实是一个贩毒者。她的目的是借丁雅兰之后,给鲁百民重重的一击。于是贩毒者李梅带丁雅兰三次吸毒,丁雅兰为了不拖累鲁百民,只说去到另一座城市,远离毒品,她为了引“蛇”出洞。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当妻子死后鲁百民看了她的日记才恍然大悟。妻子的良苦用心,让他泪流满面。

  毒品,只要吸上第一口,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是它让那么一个完美的家庭毁灭。优秀的警察失去了妻子,可爱的女儿失去了妈妈。

查看全文

关于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死亡诗社》是一部励志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那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学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查看全文

关于死亡800字作文

  在这个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的故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死亡,人的死亡。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人的生命与草木,动物无异,死亡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一丛花,一只蘑菇,一条河流,一场雪,都可以带走人的生命。然而,那些善良勇敢内的人们从不曾恐慌,尽管死亡如此频繁地发生。我,喜欢他们的葬礼。如果哪一天我死去,我希望我的葬礼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举行。

  因为生活在那里的,死亡是幸福的。我并非指书中那样将死亡描述的很唯美。葬在风中,享受着太阳的温暖,月光的清凉,风的抚摩,雨的滋润,花朵在身边开放,鸟儿在头顶歌唱……一切那样美好。事实上,我们的想象骗了我们。死亡在哪里都一样残酷的。躺在树枝里的人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了风干的记忆,现实中他们的身体一点点地腐烂,难闻的气味弥漫整个森林,大片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争抢腐肉……肉体渐渐消失,只留下白骨落在地上,闪着惨白的光。不要责备我残忍,去那片土地看看,你该知道我没有说错。这样的场景比我们的葬礼更为可怖。但我感动于那一群人对逝者的悲痛,每当一个人不在了,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坏,活着的人都为他流下真诚的眼泪,包括他的敌人。活着的人是真真实实为少了一个同伴而悲伤,眼泪不掺杂一丝虚假。能够拥有这样多人的真挚的爱,实在是一种幸福啊!

  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奶奶,辛苦劳碌了一生,到了没法再干活的时候,就受到儿女的冷落与嫌弃了。似乎她只是一件工具,不能再用来劳动了就该被抛弃。我大伯的女儿曾当面指责:“奶奶,你怎么还不死啊?干吗活着浪费粮食?”那一刻,我看到年迈的奶奶眼睛里流出浑浊的泪水,枯瘦的身体抖动着,瑟瑟如秋风中的落叶。那样凄凉的画面我一直记得。后来奶奶终于在众人的盼望中死去。我哭得很伤心,因为再也不会有人代替她来疼我了。葬礼很热闹,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花圈,可是一片一片穿着白色孝服的人们脸上没有一丝忧伤,他们面带笑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嬉笑闹骂。似乎奶奶的死于他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我很为奶奶感到痛心,那么大一群儿女,居然没有一个人真正为她的死感到伤心。冷冷清清的灵堂里,我一个人跪在奶奶的棺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忽然不再悲伤,生者无情,死亡于奶奶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与其活着遭受至亲的白眼与唾弃,不如早日离开,这样心痛就会少一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