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精选3篇)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1
单元测试
1.填空.
(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 )法,最后一步算( )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 )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 )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 )℃,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75×8表示8个75的和是多少.( )
(2)比200少2的数是198.( )
(3)乙数比甲数少2,甲数就比乙数多2.( )
(4)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甲是丙的6倍.( )
(5)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6)百分之一比十分之一大.( )
(7)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被减数的2倍.( )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测试题(精选3篇)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1
单元测试
1.判断.
(1)8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806平方厘米.( )
(2)不论哪一年,上半年的天数总比下半年少.( )
(3)比一吨少10千克是900千克.( )
(4)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50分米.( )
(5)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5个.( )
(6)1996年是闰年.( )
(7)小英是1986年2月29日出生的.( )
(8)一根电线杆高6米.( )
(9)学校里一间教室有42平方分米.( )
(10)2平方米比1千米大.( )
2.填空.
(1)( )分=5小时 4千米700米=( )米
(2)90050分米=( )千米( )米
(3)3千克50克=( )克
(4)500个1平方厘米是( )方分米
(5)702平方分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6)8公顷2平方米=( )平方米
(7)( )个月=3年5个月
3.选择题.
(1) 4千米50米=( )米
①4500 ②4050③40050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①一年 ②一日 ③一月
(3)下面各年中,( )年是闰年.
①1997②1998③2000
(4)从上午8时到下午3时经过的时间是( ).
①7时 ②7小时 ③5时
(5)一间大教室的面积是80( )
①平方千米 ②平方米 ③平方分米
(6)7吨60千克( )7600千克
①> ②= ③<
(7)3米与3平方米相比较( ).
①一样大 ②3平方米大 ③不能比较
(8)2000年是属于( )世纪
①20②21③19
(9)闰年的上半年共有( )天
①183 ②182 ③181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五单元测试题(通用2篇)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五单元测试题 篇1
单元测试
1.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5.7+9.8=5.7+10( )0.2
(2)63.8-10.3=63.8-10( )0.3
(3)比 3.92多 0.4的数是( ).
(4)比4.93少1.5的数是( ).
(5)( )的一半是6.3.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
(1)5.42+3.78=9.20,小数部分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所以5.42+3.78=9.2.( )
(2)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 )
(3)已知甲数是5.6,比乙数多2.7,乙数是8.3.( )
(4)0.78-0.078=0 ( )
(5)6.43-6.2-0.2=0.03.( )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x+7.6=20,x=( )
①27.6 ②12.4 ③13.4
(2)5.7+8.9+8.3=5.7+8.3+8.9运用了( ).
①加法交换律 ②加法结合律 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6-1.45=( )
①4.55 ②5.5 ③5.55
(4)把 改写成小数是( ).
①2.54+6.3 ②0.254+0.63 ③0.00254+0.063
(5)4角6分+7元4分=( )
①7元8角6分 ②12元 ③7.50元
4.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共6分)
0.7+0.5= 7.2+0.42= 43.5-0.65=
0.87-0.8= 1.4+0.6= 6.8+3=
(2)用竖式计算.(共12分)
8.4+16.72 20-3.46
8.34+112.7 196.5-7.78
(3)求未知数x.(共12分)
x+8.758=16.17 234-x=12.3
x-8.54=63.8 15.4-x=7.98
(4)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共15分)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题(通用3篇)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题 篇1
单元测试
一
1.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1)一个小数是由3个一,7个百分之一,8个万分之一组成的,这个小数是( ).
(2)5.75这个数中的7在( )位上,计数单位是( ).
(3)3.05中含有( )个0.01.
(4)92.8÷( )=0.928,5个( )是0.5.
(5)8个0.01是( ),( )÷10=0.04
(6)( )×100=540, 6.45 ×( )= 645
(7)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位.
(8)490000000=( )亿 326700=( )万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
(1)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
(2)1000个0.001是1.( )
(3)一个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小.( )
(4)0.5=0.50,但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
(5)整数比小数大.( )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把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
①3.50米 ②5003米 ③5.03米
(2)下面的数去掉“0”之后,大小不变的是( )
①8.10 ②810 ③0.801
(3)3个一,4个百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①3.45 ②3.450 ③3.045
(4)把5.676先扩大100倍,再缩小10倍是( ).
①5.676 ②576.6 ③56.76
(5)6.3里面有( )个 0.01.
①63 ②630 ③6300
4.化简小数.(共6分).
80.50 0.4080 0.10100
500.400 10.2000 0.10000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每小题1分共6分)
四年级下《短诗三首》教案(精选2篇)
四年级下《短诗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精选2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 篇1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