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14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图片,猜故事。
2、对比故事,说相同。
3、揭示课题,引启发。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
3、相互评议,读出节奏、情感。
4、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
1、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师相机出示提示,学生练说文意。
4、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指名说一说。
(2)师生议一议。
(3)即兴演一演。
(4)尝试再“补充”。
(5)复述练说功。
四、再读课文,知人物
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等句子中,可以体会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讨论并指名回答。
2、师相机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
3、多看,多思,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
4.朗读课文。
5.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女孩是怎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能够如此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四、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新加坡的资料
五、教学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板书设计
环境小女孩表现
天气倾盆大雨任凭打湿衣衫
红灯亮等绿灯亮才过路口
路口无交通警察
无汽车驶过
行人不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什么是见闻?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作者到了新加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信学完课文,你一定能弄懂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11’)
(一)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把字音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学习生字新词:(20’)
(一)读生字组本课词语。
(二)哪些字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1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通用12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1
学习《父亲的菜园》,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谈谈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 b、纠错 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篇1
《海上的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的文章。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天气晴朗时的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
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重点呢?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可以通过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读文章,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小组比赛读,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读文作画的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借助课文图画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篇2由于这是篇精读课文,在本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三分文章七分读月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巴金先生把日出的雄伟壮观及他对日出美景的赞叹之情都倾注于笔端,融人这段运用了拟人的描写当中了。旧我想,学生面对这样一一个句子,要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壮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营上。我先指名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精选2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汇编 篇1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