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教案(通用17篇)
司马光 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难点:体会到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教具:电脑课件。
教学模式:学--议--练教学式
操作步骤: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制定目标,激发动机--自读引导,深入学习--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好,于是他拿着书叫产宰相取名,宰相看了,连连叫好,但是他又说:这么好的书,我没有资格给它取名字。没办法,他只好去请皇上给他取名。皇上看了,拍案叫绝,欣然提笔给这本书使名为《资治通鉴》。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制定目标,激发动机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屏幕,知道图上有些什么。
2.根据图提问,小朋友,看过图您想知道什么?筛选出:(屏幕显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里?
(2)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水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3)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
(4)那个小朋友怎么样了?
三、自读引导,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四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小声自由读全文。
(一)、看图,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古时候,并看图理解,再齐读一自然段。
《司马光》教案(精选17篇)
《司马光》教案 篇1
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演、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新字扩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结构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读中感悟、以观察促理解
词卡片、小黑板、活动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范读课文,把握要义,补充课题
1、你们喜欢故事吗?喜欢听,还是喜欢演,或者是喜欢讲?
2、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认真听,想想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3、读课题,谁来说说“司马光做什么”?谁再来说说“司马光怎么样”?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指导分小组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
⑴、标出自然段番号。
⑵、勾画字词。
⑶、交流认识这些字的好办法。
⑷、组长检查。
⑸、读通课文。
㈢、检查自学情况:检查巩固行字,理解词语,读喜欢的段落。
1、开火车读字卡。
2、说说你们小组用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
3、(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读读说说”,男女同学比赛组词语。可板书部分词语。
4、用“缸、块、劲、砸、救”做猜字游戏。
5、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司马光》教案(通用17篇)
《司马光》教案 篇1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b.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司马光》教案(精选17篇)
《司马光》教案 篇1
课题:音乐欣赏《司马光砸缸》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为故事的情节配音响。
2、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表演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遇到以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重点: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故事情节配音响
教学难点: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教学准备:
A教具:CAI课件,歌曲CD,场景布置,打击乐器(三角铁一个、木鱼一个、沙锤一对、铃鼓两个、镲一对、钹一对、小鼓两个、大鼓一个)呼啦圈8个,皮球一个,丝巾一条。
B学具:学生一人一张各种颜色的A4纸
教学环节:
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听故事
1、导入故事:出示司马光画像,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动画,初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从听觉上欣赏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
说故事
1、讨论:A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为了救人)
2、为什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3、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
让学生简单地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
展开讨论,懂得要向司马光学习什么,能简单复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的情节。
司马光·教案(通用14篇)
司马光·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⑴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司马光教案(通用12篇)
司马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