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案(精选12篇)
四边形---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点四边形的概念
2、灵活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2、难点:找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利用右图用几何语言表示
(二)、练习:
1.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简称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2、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证明方法。
从以上的证明过程中可知:中点四边形的边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密切关系。
3、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矩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4、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菱
形。
5、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菱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6、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7、讨论一下: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符合的条件是
8、小结:
(1)中点四边形最起码是一个 ;
(2)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与中点四边形的边有密切关系:
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中点四边形的邻边也 中点四边形是 形
《四边形》教案(精选16篇)
《四边形》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点四边形的概念
2、灵活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2、难点:找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利用右图用几何语言表示
(二)、练习:
1.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简称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2、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证明方法。
从以上的证明过程中可知:中点四边形的边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密切关系。
3、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矩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4、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菱
形。
5、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菱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6、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7、讨论一下: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符合的条件是
8、小结:
(1)中点四边形最起码是一个 ;
(2)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与中点四边形的边有密切关系:
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中点四边形的邻边也 中点四边形是 形
《四边形》教案(通用15篇)
《四边形》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
2、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与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2、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将平行四边形问题为三角形问题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2、通过对性质的证明,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材
分析
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类比、鼓励操作、启发推理
学法指导
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PPT呈现: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转化是智慧的思想家.
几何学习,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行,老师很荣幸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继续我的平面几何之旅.
回顾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
同学们推测一下,接着我们会研究那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我们就从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研究起.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实例吗?
地砖、推拉门、活动衣架、窗格……
二、实践探究
1、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教案(精选14篇)
《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四边形及其边、顶点、角、外角的概念;
.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讲解这些概念时,(1)要结合图形;(2)要与三角形类比(渗透类比与扩展思想);(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四边形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四边形,但限于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动手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并观察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2-1,记为四边形ABCD.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这个定理的证明很容易,结合图2-1指出对角线AC分四边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四边形的内角是哪些,为什么四边形内角和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的应用.常用来解决与四边形或多边形内角有关的问题. 例1 已知:如图2-2,直线OB⊥AB,垂足为B,直线OC⊥AC,垂足为C. 求证:(1)∠A+∠1=180°;(2)∠A=∠2. 本例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可因题制宜.
《四边形》教案(精选15篇)
《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四边形及其边、顶点、角、外角的概念;
.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讲解这些概念时,(1)要结合图形;(2)要与三角形类比(渗透类比与扩展思想);(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四边形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四边形,但限于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动手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并观察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2-1,记为四边形ABCD.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这个定理的证明很容易,结合图2-1指出对角线AC分四边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四边形的内角是哪些,为什么四边形内角和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的应用.常用来解决与四边形或多边形内角有关的问题. 例1 已知:如图2-2,直线OB⊥AB,垂足为B,直线OC⊥AC,垂足为C. 求证:(1)∠A+∠1=180°;(2)∠A=∠2. 本例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可因题制宜.
四边形---教案(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四边形及其边、顶点、角、外角的概念;
.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讲解这些概念时,(1)要结合图形;(2)要与三角形类比(渗透类比与扩展思想);(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四边形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四边形,但限于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动手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并观察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2-1,记为四边形ABCD.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这个定理的证明很容易,结合图2-1指出对角线AC分四边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四边形的内角是哪些,为什么四边形内角和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的应用.常用来解决与四边形或多边形内角有关的问题.
例1 已知:如图2-2,直线OB⊥AB,垂足为B,直线OC⊥AC,垂足为C.
求证:(1)∠A+∠1=180°;(2)∠A=∠2.
本例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可因题制宜.
补充例题
1.四边形的周长为42cm,且四边的比为2∶3∶4∶5,求各边的长.
2.若四边形内角的比为1∶2∶3∶4,求各角的度数.
小结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练习:选用课本中的练习题.
作业 :选用课本中的习题.
补充作业 :四边形ABCD中,∠C和∠A互为补角,且∠A∶∠B∶∠D=6∶4∶5.求∠C的度数.
四、教学注意问题
1.讲清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2.本单元开始就要注意类比和扩展方法的使用,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
相 关 文 章
■四边形---教案(二)■平方根---教案(三)■平方根---教案(二)■平方根---教案(一)■几何引言课——教案■几何引言——教案■几何引言(第二课时)——教案■几何引言第一课时教案■直线的性质■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一)■《截一个几何体》■一组与磁带有关的数学问题■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