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5-04-05

《数学欣赏》教案(精选15篇)

《数学欣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尝试比较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感知身高和买票的关系。

  2、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关买票的规则。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黑板两块、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身高卡、代用卷、胶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我们都生活在扬州,扬州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看看这是哪儿?(播放课件:文昌阁,对了,这是文昌阁,它位于扬州市中心,是扬州标志性建筑。"师:"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呀?(播放课件:五亭桥),五亭桥又叫莲花桥,是扬州瘦西湖里的一个景点。"师:"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茱萸湾公园),你们都认识呀,去过没有?有的小朋友去过,有的小朋友没有去过,不要紧,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茱萸湾公园玩一玩。"

  二、买票

  1、了解120厘米标线。

  师:"要去公园我们等坐交通工具,坐什么交通工具呢?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车?(播放课件:公共汽车),那公交车上这样的东西,你们见过吗?你觉得这是什么?(播放课件:扶手),那你们发现扶手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幼儿说)那扶手上这条银色的标线有什么用呢?(幼儿说)"师小结:"原来这条标线是来测量我们的身高的。"师:"那为什么要测身高呀?"师:"如果坐车时身高达到了这条标记就需要买票,如果不到这条标线就不需要买票了。"师:"那这条标线表示多少厘米呢?(幼儿说),到底是多少厘米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课件:120厘米)。"师小结:"原来坐车时身高在120厘米以上就需要买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买票,也就可以免费坐车了。"

查看全文

《数学欣赏》教案(通用12篇)

《数学欣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尝试比较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感知身高和买票的关系。

  2、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关买票的规则。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黑板两块、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身高卡、代用卷、胶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我们都生活在扬州,扬州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看看这是哪儿?(播放课件:文昌阁,对了,这是文昌阁,它位于扬州市中心,是扬州标志性建筑。"师:"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呀?(播放课件:五亭桥),五亭桥又叫莲花桥,是扬州瘦西湖里的一个景点。"师:"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茱萸湾公园),你们都认识呀,去过没有?有的小朋友去过,有的小朋友没有去过,不要紧,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茱萸湾公园玩一玩。"

  二、买票

  1、了解120厘米标线。

  师:"要去公园我们等坐交通工具,坐什么交通工具呢?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车?(播放课件:公共汽车),那公交车上这样的东西,你们见过吗?你觉得这是什么?(播放课件:扶手),那你们发现扶手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幼儿说)那扶手上这条银色的标线有什么用呢?(幼儿说)"师小结:"原来这条标线是来测量我们的身高的。"师:"那为什么要测身高呀?"师:"如果坐车时身高达到了这条标记就需要买票,如果不到这条标线就不需要买票了。"师:"那这条标线表示多少厘米呢?(幼儿说),到底是多少厘米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课件:120厘米)。"师小结:"原来坐车时身高在120厘米以上就需要买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买票,也就可以免费坐车了。"

查看全文

数学精选优秀教案范文(通用13篇)

数学精选优秀教案范文 篇1

  设计意图

  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伞图片各2张,小动物图片各一张,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小不同的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说呀!在美丽的森林里,森林动物超市开业了,营业员小熊把一堆乱乱的伞放好,可突然听见这些伞说话了,“喂喂喂,你可别把我们这么放,我们不这样住,我们要一样得住一家”。听伞们这么吵,小熊可急坏了,“呀!这,这可怎么办呀?”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小熊,好吗?

  1、出示图片红、黄、蓝不同样色的伞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擦亮你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下我们该把伞怎么放更合适呢?(要求幼儿分成三份,到黑板上粘贴)

  3、让幼儿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

  二、森林超市开业,许多动物都来逛超市了,逛累了,小动物们就找了三间小洋房休息,小动物们都想去休息。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查看全文

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6篇)

数学优秀教案 篇1

  本单元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思想。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本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综合与实践——————淘气的校园。

  第二部分:数学游戏—————————一起做游戏。

  课时分配:

  1、淘气的校园(综合与实践)约2—3课时;

  2、一起做游戏(数学游戏)2课时。

  单元教学说明:

  数学好玩的内容,不做期末笔试的统一要求。

  课题淘气的校园课型实践与综合课

  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修订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的课间时光吗?你们喜欢在课间做什么呢?(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在下课后的课间活动。)

  2、看来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丰富呀!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小同学可热情了,他说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他学校里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精选14篇)

《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查看全文

关于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关于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 52÷13 33÷3 56÷7 99÷3

  45÷9 66÷11 24÷8 36÷12 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

  (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约数.

  18和 24 12和 30 9和 72

  (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 12和8 5和2 7和4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例1.把 化简.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

  教师提问:看到例题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把 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 化简?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

  (2)9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二)教学例2.

  例2.把 约分.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