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7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58页、第59页上半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中的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使学生把握住质数和合数的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
教具准备:纸片、投影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求过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生:“如果数a能被数b(b不等于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师:“谁又能说说每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纸片)时说:“请两名学生分别写出左右两排数的约数。”点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例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精选1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 篇1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哪些知识?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方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1.方程的特征,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解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两个练习,最后还有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 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认识等式。因此,教学方程从再认等式开始是必要的,符合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依据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知识先初步认识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等量关系贯通全单元,在认识方程时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在应用方程时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方程的概念随着这条主线逐渐形成。
3.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了便于教学,把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解方程分成两段。这样编排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技能从会到熟,等式性质及其应用紧密结合。
(二)教材为什么用天平图创设情境?怎样教学方程的意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它的两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别表示两端的物体质量相等或者不相等。教材多次以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例1写出的等式表示2个50克砝码和1个100克砝码的质量相等,例2写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尽管每个式子里都有字母x,联系天平图能体会各个式子的含义,从经验系统里提取等式的正例与反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
1、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我们能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注意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测试题(精选13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测试题 篇1
一、仔细看题,认真填空(24分)
1、在15-x=8,7×5=35,x÷0.9=1.8,4x,79<8.3x,15x=75中,是方程
有 ,是等式有 。
2、x-30=8,那么x=( ),x÷5=( )。
3学校买了8个篮球,每个x元,总共付出240元,3x表示( ),240-4x表示( )。
4、小芳坐在班上的第1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 );小花坐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3),他坐在第( )列、第( )行。
5、表示出下面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1)某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7人( )
(2)篮球的个数是足球个数的4倍( )
(3)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多15棵(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4.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2023数学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通用3篇)
2023数学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篇1
P26-27
2、填空:(1)4 96 (2)83/1000 25/366 (3) a -10b
3、填一填 (1)绿色 蓝色 黑色
(2) 3
4、14.54 7.245
5、选择C 因为 墙面的长和宽分别能被瓷砖的长宽整除。
6、解决问题
(1)[3,4]=12, 12 ×4=48
(2)8.5 ×6 +( 8.5 ×3 + 6 ×3)×2 -12.5 = 125.5 (平方米)
125.5×6=753(元)
(3)(10+1)×8=88元
动脑筋
小数部分:(5.8-3.4)&pide;(8-4)=0.6
整数部分:3.4-0.6×4=1
原来小数:1+0.6=1.6
P28、29
2、选择 B B B A
4、(1)24 30 (2) 21 (3) Y = 6X
5、解决问题
(1) (6+12)×(12-6+1)&pide;2 =63(根)
(2) 3分米=30厘米
50×40×(30-25)=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P30\31
2、填空(1)14/27 21/43
(2)0.4 0.29
(5)1.6
动脑筋:拼成长方体后,表面有10个小正方形
每一个小正方形面积:60&pide;10=6平方分米
6×6=36 平方分米
P32\33
2、填空(1)< > (2)4 10 (3) 96 64
3、选择:C D C
5、解决问题
(1)右手: 16&pide;(3-1)=8(颗)
左手:8+16=24(颗)
(2)解:设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的学生有x人
3x-13=53
3x=66
X=22
(3)300×2&pide;(35+65)=6(米)
动脑筋:
8&pide;4=2(分米) 2×2×8=32(立方分米)
P34\35
2、填空(1)36码,23厘米 ;若34码,2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