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教案

时间:2025-04-05

幼儿数学绘本教案(精选2篇)

幼儿数学绘本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图表是为了使收集的资料一目了然而画的表,是包含了系列数学知识并且锻炼逻辑思维的活动,而且涉及到以现有材料为基础做出决定或预想未来的过程。于是我就选取了这本图书中的部分内容设计了这节大班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图表”,更让幼儿学会观察、想像和推理,进行饶有趣味的数学思维和探究。

  活动目标

  1.体验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

  2.运用计数、分类等方法尝试统计。

  3.能看懂统计图,知道图表所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通过几种图表的观察,尝试根据收集的资料绘制图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具有计数、排序、复合分类、简单统计等数学知识经验。

  2.环境准备:教学PPT、记录纸、图片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情景导入

  1.故事:《送给恶猫的礼物》在一个农场的小仓库里住着15只老鼠,小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好喝的。15只老鼠在这个小仓库里吃吃喝喝,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恶猫的出现,恶猫给它们留下一张纸条,上面恶狠狠地写着:我要把你们一个一个全都吃掉!

  2.幼儿讨论对付恶猫的方法

  谁来过了?恶猫想要吃掉老鼠,老鼠们害怕极了,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助老鼠吗?

  二、说一说,初步感知统计

  1.第一次表决统计

  ?出示锁和羽毛的图片:他们把锁代表重的礼物,把羽毛代表轻的礼物,你觉得在猫的脖子上挂重的东西还是轻的东西?你们会怎么选?(排队)

  ?老鼠的决定:我们来看看小老鼠们是怎么选的,选择挂重东西的老鼠有几只?选择挂轻东西的老鼠有几只?你怎么知道的?

查看全文

在活动中做数学(精选2篇)

在活动中做数学 篇1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64%,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进行了本课教学——

  一、准备阶段:

  1. 收集“商品”: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挂在商品上。

  2. 布置“商店”:将课桌布置为柜台,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别放好。

  3. 提供给每人若干人民币。

  二、实施阶段:

  (一)争当小小营业员。

  1. 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人民币,让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2. 多媒体显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元的人民币?

  生1:2个5角换1元。

  生2:10个1角换1元。

  生3:5个2角换1元。

  生4:1张5角、1张1角、2张2角换1元。

  生5:4张2角、2张1角换1元……

  3. 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 函数(通用2篇)

数学教案- 函数 篇1

  课题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查看全文

第十册数学教案(精选2篇)

第十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例5及其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把三个分数通分的方法和带分数通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3和4 2和6 4和6 2、3和4 3、6和12

  4和8 3和5 6和7 2、4和6 3、5和10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和 和 和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两个分数的通分,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分数的通分.”出示教科书第128页例5:

  把、和通分.

  “在把两个分数通分时,需要先找出它们的公分母.三个分数的通分也要先找出它们的公分母.怎样找它们的公分母呢?”指名学生回答.(要用3、4、8的最小公倍数24做公分母.)

  “有了公分母,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每个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公分母做分母的分数.”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这道题的通分.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最后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16页下面“做一做”的最后一组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3.教学带分数的通分.

  教师出示题目:把3和2通分.

  教师:“把带分数通分时,每个带分数的整数部分都不动,只把分数部分进行通分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这道题的通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商一位数(通用3篇)

数学教案-商一位数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用2篇)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

  一-[第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