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中教案

时间:2025-04-05

数学初中教案范文(精选4篇)

数学初中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

  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

  (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等于圆的半(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查看全文

数学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数怎么不够用了

年级:初一   执笔:徐城   审核:   授课时间:2004/9/16

数学目标:

         1、知道引进负数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3、熟练地将有理数按一定的要求分类。

教学过程 :

一、前提测评:

1、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注意观察图形所表达的含义)

   加10分         扣10分        得0分

   集体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分为0分,四个代表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总得分

第一队

得分

第二队

得分

第三队

得分

第四队

得分

㈡自我评价

1、  小结

1、 对于比0分低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低10分表示为

   “-10”。

    对于比0分高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高10分表示为“+10”。

2、我们常常用负数:正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概念:

1、  正数:像+5、1.2、 …这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数前“+”号可写可不写)。

2、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负数前“—”号不可以省略)。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练习: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里。

+6    8    4     +   9.15  —12  0  —1    —0.01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4、数的大小:所有的正数都大于0,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5、练习,比较大小:0   —5       0   +0.001   0    —10   0(填>、<=。

6、正负数的意义,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果零下5℃记作“+5℃”,那么零下5℃记作“—5℃”。

练习:(1)某人转动方向盘,如果+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表示为      。

     (2)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______________。

     (3)在4个不同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   下降6厘米   下降1厘米   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作+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4)如果+4米表示向东走4米,那么—4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数的分类:             正数   正整数   如:1、2、3…

(1)有理数                   如: 、0.1、 …

               0            

              负数            如:—1、—2、—3…

                              如:— 、—0.1、— …

   正整数   如:1、2、3…

               整数        

(2)有理数                  如:—1、—2、—3…

               分数           如:1 、0.1、+

                              如:—0.3、— 、—4 …

练习: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2,—3.5,0,+32,—0.8,—3   ,—10,25%,+ ,0.0001

      ①正整数集合{                            …};

②负整数集合{                            …};

③正分数集合{                            …};

④负分数集合{                            …};

⑤有理数集合{                            …}。

8、小结:① 有理数分数类;

         ②负数的意义。

  ㈢选择检测:

一、判断:

   (1)0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     )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

   (3)0是最小的正整数。                (    )

   (4)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或零。      (    )

   (5)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    )

   (6)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    )

二、填空:

(1)高于海平面1250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1250米,低于海平面37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      米。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中午的零上2℃下降了7℃,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_℃,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

(4)_____统称整数,_____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   。

(5)比较大小0___—5    — ___0   100___25    +0.101___0

(6)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13  5.2  0  —7   +   —0.12  π  35%  880  +20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思考题:

  (1)A市某天的温差为7℃,如果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那么这天的最底气温是____℃。

(2)小明和小华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小明向东走36米记为+36米,则小华向西走记作_____米,这时两人相距_____米。

(3)产量增加-150千克是什么意思?

查看全文

在活动中做数学(精选2篇)

在活动中做数学 篇1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64%,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进行了本课教学——

  一、准备阶段:

  1. 收集“商品”: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挂在商品上。

  2. 布置“商店”:将课桌布置为柜台,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别放好。

  3. 提供给每人若干人民币。

  二、实施阶段:

  (一)争当小小营业员。

  1. 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人民币,让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2. 多媒体显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元的人民币?

  生1:2个5角换1元。

  生2:10个1角换1元。

  生3:5个2角换1元。

  生4:1张5角、1张1角、2张2角换1元。

  生5:4张2角、2张1角换1元……

  3. 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 函数(通用2篇)

数学教案- 函数 篇1

  课题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查看全文

第十册数学教案(精选2篇)

第十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例5及其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把三个分数通分的方法和带分数通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3和4 2和6 4和6 2、3和4 3、6和12

  4和8 3和5 6和7 2、4和6 3、5和10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和 和 和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两个分数的通分,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分数的通分.”出示教科书第128页例5:

  把、和通分.

  “在把两个分数通分时,需要先找出它们的公分母.三个分数的通分也要先找出它们的公分母.怎样找它们的公分母呢?”指名学生回答.(要用3、4、8的最小公倍数24做公分母.)

  “有了公分母,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每个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公分母做分母的分数.”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这道题的通分.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最后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16页下面“做一做”的最后一组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3.教学带分数的通分.

  教师出示题目:把3和2通分.

  教师:“把带分数通分时,每个带分数的整数部分都不动,只把分数部分进行通分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这道题的通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商一位数(通用3篇)

数学教案-商一位数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