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7篇)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意蕴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
45分钟
(五)、教学思路: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六)、教学过程:
一、 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 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近。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案(通用14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4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5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水调歌头教案(通用14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
二、前提测评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展示以下生字:阙(què)琼(qióng)绮(qi)胜(sheng)。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水调歌头》教案(通用14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
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