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对教案

时间:2025-04-05

关于有序数对教案(通用9篇)

关于有序数对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我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有序数对》,这也是我们4个课题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作为代表向各位回报一下:

  一、教学理念与基本设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着新的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我意在改变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而是采取在游戏中进行教学,寓教于乐,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注重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情境的创建取决于教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游戏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和实践是学生智力的形成和思维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节课的新知构建中,从始至终,我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去获得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

查看全文

6.1.1有序数对(精选13篇)

6.1.1有序数对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问题探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          

  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与3大道例1 如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

查看全文

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通用3篇)

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平面图的抽象过程,并能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掌握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白板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设境置疑,产生需要:

  1、创设情境:出示学生座位情景图,谈话: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吗?(用标注功能标出小军的位置)

  2、展示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资源库中调出红色框在情境图中移动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板书不同的说法。

  (预设:第4组第3个,第3排第4个等)

  3、设疑促思:小军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样呢?(因为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的位置时,会产生不同的说法。)

  4、引入课题:那么怎样才能确切、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座位图情境,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认识。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按一定规则确定位置的需要。交互白板中资源库功能和任意移动功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的体验,突出了白板的交互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查看全文

6.1.1有序数对(通用4篇)

6.1.1有序数对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问题探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          

  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与3大道例1 如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

查看全文

用数对表示位置(通用5篇)

用数对表示位置 篇1

  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并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3.结合学科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其中有个同学叫小红,能介绍一下她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第4组第3个;第3排第4个……)

  师:小红的位置没有变,但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红的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显得不够规范。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红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确定位置的新方法。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l 师:同学们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竖排叫做列,(板书:竖排——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板书:从左往右数)

  像这样的横排在叫做行。(板书:横排——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的。(板书:从前往后数)快速点击课件。

  所以小红的位置我们可以说成:第4列第3行(板书)

  l 你们能用同样的说法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吗?(教师点,学生说)

  刚才我们在图上认识了列与行,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从老师的角度看,第一列是哪一排?请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一行是哪一排?……请第6列的学生起立,第2行的学生起立……

查看全文

《有序数对》说课稿

  下面是七年级数学《有序数对》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序数对》的教学,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第42页到46页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分析等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1 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有序数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也直接关系到后面对函数图象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将几何图形向数转化的初步内容。有序数对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有序数对是学好全章的关键所在。教材中先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有序数对的,再由有序数对引出坐标,这种处理方式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了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用坐标来描述平面上的点,把相互对立的“数”与“形”统一起来,开创了解析几何的研究。变量和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了。”由此可见,坐标系的建立是数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