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通用11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xx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精选4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是新闻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消息两则时已经初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获得新知。由于“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阅读以自读为主,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学生的自主,借助旁批自主筛选信息、通过自读梳理内容、小组交流寻找特点、自我品读感受语言。
首先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和课文旁批,分析课文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接下来,通过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结构特征。
在探究新知环节,提高难度,揣摩消息的语言,教师先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有的放矢,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让每位同学都能深入研读文本,再来表达观点,碰撞观点,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总结出消息的语言特点。
接下来了解作者的新闻立场,通过对诺贝尔遗嘱的反复研读以及课外拓展了解其人,然后理解作者的新闻立场。
最后通过比较《消息两则》和《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得出消息的特点。总结梳理完消息特点后,让学生趁热打铁,即堂写作。
整堂课由易到难,梯度明显。但教师的参与与干预还是较多,还可以多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自读课文真正的姓“自”。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 篇2第一课学习了两则关于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消息,本节课要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一则外国消息。课前复习消息的一些文体知识简单串讲复习,进入课文正文的学习。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堪称为新闻佳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则消息的历史背景,把握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诺贝尔(精选12篇)
诺贝尔 篇1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文章于朴实中见真情,一种是对诺贝尔本身发明炸药促进了科学进步的钦佩之情,另一种是对诺贝尔用自己的钱激励后世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士对事业孜孜以求的崇敬之情,合二为一,铸成了对诺贝尔真挚的纪念与怀想。凡是科学家,都具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品质,诺贝尔也不例外。诺贝尔,不止是一个名字,更代表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注意翘舌音:诺、逝、锤、置
⑵注意读好几个词语:毫不气馁、劈山筑路、怦怦直跳、荒山野岭
⑶指名读课文。
⑷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国籍)化学家。他一生在和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他先后发明了、和的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
2、提问: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辈子;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预设a:
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不顾危险,还失去了亲人,但他还是矢志不移。
评价:是呀,炸死弟弟,炸残父亲,这对诺贝尔来说是何等惨重的代价啊。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依然毫不气馁。是呀,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
是呀,因为诺贝尔心中一心想着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你了解到的?
(3)提升:研究炸药是极其危险的,死亡时刻伴随着诺贝尔,他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邻居也指责他是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他停止这样的实验,他被迫搬到郊外。可见他遇到重重困难,层层艰险。诺贝尔毫不气馁,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
《诺贝尔》练习试题(通用17篇)
《诺贝尔》练习试题 篇1
一、比一比,再组词。
摩( ) 豪( ) 瀑( ) 械( ) 锤( )
磨( ) 毫( ) 爆( ) 戒( ) 捶( )
二、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有一次 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
星 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 巨大的声震撼着大地 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 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
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它还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