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识字教学教案(精选6篇)

识字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比较en、enɡ、in、inɡ的发音,复习巩固前鼻音和后鼻音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ɑnɡ、enɡ、inɡ、onɡ。它们是什么韵母?

  2、听音练习,说说下面音节的韵母。

  当中的“当”(ānɡ) 朋友的“朋”(énɡ)

  从前的“从”(ónɡ) 清洁的“清”(īnɡ)

  二、比一比,读一读。

  en——enɡ ɑn——ɑnɡ in——inɡ un——onɡ

  三、读词语区分前后鼻韵母。

  sān suì(三岁) xué shēnɡ(学生)

  shān shànɡ(山上) shēn tǐ(身体)

  nónɡ mín(农民) máo jīn(毛巾)

  ɡuānɡ mínɡ(光明) zūn jìnɡ(尊敬)

  四、拼读三拼音音节。

  zh——u——ɑnɡ j——i——onɡ ch——u——ɑnɡ

  q——i——onɡ sh——u——ɑnɡ x——i——onɡ

  拼读三拼音音节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拼读音节词句,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ài xué xí(爱学习) ài láo dnɡ(爱劳动)

  yǒu lǐ mào(有礼貌) shǒu jì lǜ(守纪律)

  hǎo hǎo xué xí(好好学习) tiān tiān xiànɡ shànɡ(天天向上)wǒ shì yī nián jí xiǎo xué shēnɡ。

  我 是 一 年 级 小 学 生。

  wǒ ài lǎo shī hé tónɡ xué。

  我 爱 老 师 和 同 学。

识字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查看全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电脑演示)数字娃娃0—9在一起时发生的一段小故事。

  师:你对刚才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10的认识,并板书。

  二、互动学习,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1、教师出示课件(不同民族的小朋友10名,天空中10个彩色气球)。

  指导学生先看图后提问:“小朋友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彩色气球?”

  学生回答“都是10个”后,教师提问“刚才你是怎样数的?”

  讨论交流,得: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等。

  2、出示小棒数数。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一起数一数。”学生计数后,教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提问;你认为把10根小棒捆起来有什么作用?

  3、师:刚才的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根小棒可以用数10来表示,你认为10还可以表示什么?谁能用10说一句话呢?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10个手指……)

  (二)、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查看全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友的建议下,在多次试讲后,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查看全文

《10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师根据教学内容失实的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推理性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种人以两个数的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书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他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大难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查看全文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2篇)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有些课中是非常需要的。如"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完成了车流量的统计。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合作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不过,课堂上的事实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实效,在合作前要说明要求于具体的分工,否则,小组合作只能走走过场!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经历课堂数学活动过程,了解统计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思想,初步理解和掌握统计中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一些方法、策略。2、通过学生对整个统计活动的参与、体验,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采用学生合作、交流思维的学习方式,在交流、欣赏中初步形成评价的

  意识。初步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

  2、 根据统计表会分析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统计表若干份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统计现场听课老师的人数。(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初步接触统计表

  出示一张本班学生第三单元成绩统计表

  师:能看懂吗?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介绍表格:

  表格的上面有这样一行字,它是向我们介绍了整个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是表头。

查看全文

《1-5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师根据教学内容失实的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推理性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种人以两个数的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书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他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大难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讲授了《0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后,感受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热衷于学习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就是在教学0的第二个含义是表示开始时,当让学生拿出尺子时,学生们中有的拿的是钢尺,上面没有0,这对孩子们来说,并不能理解0作为开始的含义。这是我教学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够周全,所以才在这个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