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时间:2025-04-05

《石钟山记》教案(精选16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

  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

  2.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北宋人,苏从年龄上小于王,因政见与王

  安石/司马光等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这种

  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

  加深了了解.这对他的作品有很深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示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正音正字:钟磬 莫夜 栖鹘 鹳鹤

  2.生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与<游>文一样,是即事明理的文章,这篇课文记了怎

  样的事,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2).请生按照以上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加以回答.

  (3).归纳: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历石钟山所观察到的情况,阐明了"事不目见

查看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精选13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1、交待学习任务

  ① 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

  3、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板书)

  ┏郦说      人常疑之

  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                              疑

  ┗李说      余尤疑之            ↓

  ┏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查看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精选12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杨军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翻译全文。

  4、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读准句读。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

  1、读出语气

  2、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3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查看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14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 学生口头回答 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 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 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 回答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 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文章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 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 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 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 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查看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精选19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2、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课型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二、关于“石钟山”

  关于石钟山的资料: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查看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精选18篇)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杨军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翻译全文。

  4、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读准句读。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

  1、读出语气

  2、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3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