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在扎实训练中感受“母亲的恩情”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地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 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 请学生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查看全文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五彩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彩池》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第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将学生读懂的内容与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预习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三是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起点,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步,将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训练学生分段。在学生汇报分段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出现分歧;二是不能把握第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出现几种分法。若学生出现分歧,便存疑,待进一步理解课文,真正弄明白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进行了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训练,在学习第七册第二组课文时已初步进行了分段训练,但学生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年段性、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读懂的内容归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给课文分段,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学习新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