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案

时间:2025-04-05

《拾穗》教案(精选14篇)

《拾穗》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查看全文

《拾穗》教案(通用14篇)

《拾穗》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感受农民的劳动的艰辛以及画面中色彩的灰暗,远景、近景,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

  2.通过对比欣赏,观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身体姿势,知道作品表现的是农民的穷苦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

  3.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拾穗》(米勒的作品和朱尔.布贺顿的作品)

  2.记号笔、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师:她们为什么要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是怎么捡拾的呢?手是什么样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学一学他们的动作?坚持一会儿,你会感觉到怎么样?

  #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中色彩的灰暗。

  教师:画面中的人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这种颜色的衣服给你什么感觉?

  2.再出示朱尔.布贺顿的作品《拾穗》,引导幼儿对比欣赏。

  #教师:这里还有一幅关于劳动的画,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请幼儿分别为两幅画起名字,并简单介绍画家米勒。

  教师:这两腐幅画是不同的画家画的。前面的是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米勒很喜欢以农民的劳动与生活为素材,所以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劳动与生活。

  3.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劳动时的情绪体验

查看全文

《拾穗》教案(精选12篇)

《拾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查看全文

《拾穗》教案(精选14篇)

《拾穗》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查看全文

《拾穗》教案(精选16篇)

《拾穗》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查看全文

《拾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