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6篇)
实践活动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写字训练。要求把字写端正,匀称,写正确。
2、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讲读成语。积累语言,积累文化。
4、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的能力。
5、阅读成语故事《一字之师》。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扩大语言和文化知识。
6、口语交际练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习作:记叙生活中的“第一次······”。
教学难点:查字典练习,写字练习,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课时。(包括习作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字。
1、师指导写以下几个字:
幽:竖要写田格的中线上,而且最高最长。
臂:月字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
皆:第一笔是横。不要丢一撇。
2让学生写一写。
3、看看“庐,曛,畏,寇,稻”这几个字写时应注意什么?
4、自己写一写。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
二、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
1、自己修改。
2、全班交流。
3、师: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以、已,在再,由、尤,)特别是(一、异)要从意义上区分。
三、积累成语。
1、读一读,讲一讲。自读自讲。
2、集体交流。要说出成语的本意和比喻意。例如:落花流水:形容春景衰败,用来比喻惨败、狼狈不堪。
3、把成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四、查字典。
1、读题。
2、独立填写表格,自己确定部首、笔画、选择义项。
语文实践活动,校内校外都有好老师——一 一年级上学期《外面的世界》语文实践活动案例(精选15篇)
语文实践活动,校内校外都有好老师——一 一年级上学期《外面的世界》语文实践活动案例 篇1
设计思路:
1、一年级识字才刚开始,兴趣先导是关键。创造性改编教材“从没用的报纸、广告、或说明书剪下自己新认识的10个字。”为“参加实践活动,在生活中识字。”
2、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识字范围,促进其乐学、会学,多学。
3、构建由校外、校内语文老师、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课内、课外双渠道学习的帮助。
4、创造性地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我们的生活地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外面世界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运用识字方法学语文。
学习内容:
1、创造性补充教材“丁丁的生活地区”为“我们的生活地区”
2、创造性地改编教材“从报刊广告说明书上新认识十个字”,为“参加生活实践,在校外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自主认识文字(保底10个字)”扩展学生的认字范围。
3、丁丁的金钥匙:我们可以从哪儿识字,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用识字的方法自主认字:让学生自己认字,读字,互教互学。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构建校外语文老师指导学习小组的识字模式,使学生掌握一至两种识字方法,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情感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结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识字的乐趣。
教学平台: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一起给自己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到外面看世界,跟字娃娃交朋友。老师和你们的校外妈妈老师联系过了,知道假日里他们都带领你们开展了旅游活动,大家玩得开心吗?
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12篇)
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能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观看动画片的情况。
2、能描述活动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乐意与同伴合作。
实践活动(精选17篇)
实践活动 篇1
设计思路:
纽扣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孩子们都非常的熟悉。而玩纽扣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在孩子们收集纽扣、观察纽扣的过程中,了解纽扣的构造、特点。在玩纽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在玩扣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的良好习惯。
2、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观察。
3、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动手,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纽扣。
2、在活动室外布置服装展。
3、小娃娃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种各样的纽扣。
1、提出问题,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探究。
2、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各种纽扣,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并倾听幼儿交谈。
3、引导幼儿讨论
二、组织幼儿观看服装展。
1、带幼儿观看服装展。
2、讨论纽扣的作用。
三、组织幼儿讨论。
四、幼儿操作扣纽扣。
1、引起幼儿兴趣。
2、教幼儿帮娃娃穿衣服。
(1)老师示范讲解
(2)幼儿操作
实践活动 篇2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生字、新词2、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词语及过去学过的词语。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4、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精选4篇)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小学生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可以借端午节,开展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动。
二、活动日期
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三、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四、活动地点
教室、自己家里。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二:艾草
观察艾草,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活动三:各年级出好一期“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专题黑板报(x月xx日前,大队部负责)
活动四:粽子、香袋。
1、向自己的奶奶、妈妈学包粽子、品粽子,体验父母持家的辛劳。(学生与家长的自主活动)
2、与自己的好朋友、友谊班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包的粽子,增进朋友间的感情。(学生间的自主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在整个活动期间,每班至少上传相关活动消息一条,字数不少于100字。
2、各班可以在《学校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的班级活动。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 篇2语文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3篇)
语文实践活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排列错乱句子的练习,训练学生读懂一段话,并且知道按照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懂得说话要通顺连贯。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6、通过这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本次的习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空白的第2幅图的图意补充完整,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培养学生看图写话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以及阅读训练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