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通用17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一、读准下列字音
吏:逾:邺:戍:咽:妪:泣: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仗与语法。
“三吏”“三别”
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
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
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
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
《石壕吏》教案(精选17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通过《石壕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课文的精炼语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 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t5
《石壕吏》教案(通用12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 教案(通用13篇)
《石壕吏》 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 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
《石壕吏》教案(精选16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妪、逾、咽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3、体会诗人杜甫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杜甫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了解诗歌背景
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他的“三吏”、“三别”。
2、简要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说明在这之后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
(二)初读诗歌
1、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提问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叙事诗有哪些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2、提问:从标题“石壕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预设:故事发生在石壕村,主角可能是官吏。)
3、提问:诗歌第一句中那个“投宿”的人是谁呢?(预设:诗人)
4、诗人遇到了什么事?(预设:有吏夜捉人)捉的对象是谁?那个人被捉到了吗?(预设:老翁;没有被捉到,他翻墙逃走了)
5、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概括老妇的致词。(预设:家中男丁去向、家中现状、自清应役河阳)从他的致词里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品质?
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句可以删去吗?(预设:不能,侧面描写突出了老妇一家的凄苦)你能猜测一下两人可能说些什么吗?(预设:我一去可能不能回来了,你要照顾好家里人……)
(三)探究主旨
1、文中对官吏的直接描写是哪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何作用?(对比鲜明)。除了这处的直接描写,你还能找到哪些内容体现了官吏的残暴吗?(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教案(通用18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 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