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示儿》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查看全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查看全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入情入境,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多形式朗读,在深层次对话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收集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读题,解题,了解诗人

  1、教师:同学们,800年前,在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点点细雨在哭泣,一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4、这位老人就是陆游。提起陆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陆游简介]。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过渡:陆游在临终之际对儿女们交待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录音]

  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读,其余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

  2、我会认

  学习生字"祭"。读字音,记字形,说字义,会运用。

查看全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查看全文

示儿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

  原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他生活年代的情况,收集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设想:注重朗读指导,读出“诗味”,读出“情味”。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根据你们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板书课题)

  2.师:你们说的真不错。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一首诗,“示”,是告诉的意思。你们课前已经收集了诗人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呢?

  [学生大多会收集到这份资料: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这首诗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师相机总结。如这时有学生愿意读收集到的诗歌,注意在“正确”“停顿”方面作些评价,不作高要求,正为下面的初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注意停顿。

查看全文

“示儿”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示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  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       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