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初步懂得正义制度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做一个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重点】
正义的行为与非正义的行为。
【教学难点】
制度的正义性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定的。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公安局长任长霞
教师:任长霞为什么能够赢得老百姓的尊重?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任长霞把老百姓装在心里,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为老百姓惩治邪恶。其实,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那么,什么是正义?怎样维护正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
【新课教学】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走进正义(板书)
1.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板书)
第一环节:看教材填表
出现情况
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假设
假设的后果
被欺负了
如果没有正义
善良……
受委屈了
邪恶……
被侵权了
整个社会……
有困难了
教师: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正义的行为及要求
第二环节:比一比
教师提供三张关于正义的行为、非正义的行为的图片,启发学生列举。
《声音不吵架》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初步掌握分角色演唱。。
2、学习唱歌的正确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辨别音色的优劣。
3、掌握│ x│和│ x│的节奏,能愉快大胆地参加音乐活动。
二、活动准备:
课件、节奏图谱、小动物头饰 、律动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进场、引出课题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像小鸟一样飞着出去玩好吗?幼儿听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入场。
2、我们飞到来到了草地上,老师:咦!小动物们正准备在草地上干什么呢?(使用课件)幼儿:小动物们正要举行唱歌比赛呢。
3、你们想不想听小动物的唱歌比赛呢?请你们找个位置坐在草地上吧。
(二)掌握各种小动物叫声和不同的节奏
1、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小鸭子,我们来听听它是怎么唱的?(课件播放:呷呷 呷、呷呷 呷)好听吗?我们一起来学学。
2、小鸭子唱完了,小鸡连忙上台了,它是怎么唱的呢?(课件播放: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 叽)一起来学学小鸡唱歌。
3、小花猫最勇敢,慢慢的走上台,不慌不忙的唱(课件播放:喵喵 喵、喵喵 喵)。声音细细长长的,真好听,一起来学学吧。
4、最后一个表演的是小青蛙,小青蛙是个急性子,蹦蹦跳跳上了台,张嘴就唱(课件播放:呱呱呱呱 呱、呱呱呱呱 呱)。小青蛙唱得也不错,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5、小动物们都表演完了,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它们唱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声音不一样、节奏不一样)
6、学习节奏│ x│和│ x│。出示节奏图谱(用小动物头饰表示x)。请小朋友跟着图谱一起学学各种小动物的唱法。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
19.在声音的世界里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文章描写音乐的优美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1)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文章描写音乐的优美词语。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娇憨( ):年幼不懂事而又无真可爱的样子。
(2)奔放:(思想、感情、文章气势)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3)雍容( ):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4)如泣如诉( ):好像在小声哭。好像在诉说。
(5)时过境迁:时间过去了,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6)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7)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检,到处都是。
(8)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
(9)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
敬佩到了极点。
(10)水银泄地( ):比喻极其圆润、流畅。
(11)通畅爽治:运行无阻舒服洁净。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绝唱》写的是古代人对音乐的欣赏,《在声音的世界里》写的是现
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喜爱音乐,读后对音乐一定有更深刻
的理解。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
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
《我们怎么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在声音的世界里”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尽情倾听,放怀表达——《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尽情倾听,放怀表达——《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设计理念】
以“秋天是一个辽阔的音乐厅”为情境,以朗读为抓手,对教材进行提炼、取舍。确定两个教学支点:1、秋的声音是什么?2秋的声音在哪里?实施板块研读,感悟浓浓的秋情。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整合,实现读思整合、读写整合、语文和音乐的整合,最终实现语文和生活的融合!
【教学流程】
生活导入:
同学们,每年的金秋时节(也就是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桐乡人民来说有一个重大的节日,你们知道吗?(菊花节)
(播放菊花的图片)秋天的菊花五彩缤纷,所以有人说秋天是一幅画!不过有位诗人却说,秋天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它还是一座辽阔的音乐厅!他在这座音乐厅里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吗?揭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一、初读体验
1、听录音
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是什么?(刷刷、蛐蛐)
2、找出相关的小节,把自己当作里面的角色读读。
二、品读想象
(一)第一小节典型引路
1、指名读第一小节,体验、评读。
2、比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