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通用6篇)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6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课题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篇1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