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精选2篇)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2、教师准备:

  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   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

查看全文

指点迷津:生物学热点问题复习三招(通用7篇)

指点迷津:生物学热点问题复习三招 篇1

  2002/05/29 11:56  中国教育资讯报

  编者按: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路之一。如何做好热点问题的复习,是摆在科任教师和考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重大热点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没有比较明确的答案,因此对习惯于“抓纲务本”的中学教师来说,实在是有点为难了。我认为,对热点问题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将热点问题变成空中楼阁

  飞机飞得再高,总是离不开机场;热点问题再“悬”,不能脱离基本知识的积淀。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很多,但没有哪道题脱离了学生所学教材。就拿2001年的文理综合试题来说,几乎题题都是热点,但题题都是紧扣教材内容开展设问的。例如,第12~16题(选择题)就是围绕着基因技术新进展等重大热点问题展开的,初看上去,会令人感到耳目一新,难以作答;但只要做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并没有脱离教材。各题所涉及的内容如下:第12题——dna复制的特点第13题——细胞核的功能和无性

  繁殖应用第14题——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第15题——无氧呼吸的条件第16题——无性繁殖的特点以及与单倍体育种的区别

  显然,各题所考查的内容无不与中学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相关的。所以,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是理解重大热点问题的前提条件;联系热点来学习和理解相关基本知识是上好复习课的有效方法。

  不可让热点问题喧宾夺主

  一次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在分析2001年的高考试题后称,给学生复习应考,只要搞几个热点专题就可以了。也有老师将近几来的上百个有关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编成数万字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去学习,弄得他们叫苦不迭,怨声起伏。我想,这样对付热点问题的方法,虽然对考生扩大知识面,了解科学发展动态,应对高考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种单纯为热点而热点且不顾增加学生负担的方法,却是欠妥的。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考生来说,这甚至会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之错,其结果当然也只是事倍功半了。

查看全文

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难点)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报刊、网络等,收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如:克隆、试管婴儿、纳米技术等。
2、教师准备: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等内容。
3、flash:(1)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4、视频文件:(1)蜘蛛丝和纤维;(2)蝙蝠和雷达;(3)家养动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探索生物界奥秘的历程中,逐步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生物学。什么是生物学呢?让我们从它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中了解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物学的概念。
[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短文《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并思考以下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查看全文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
  (1)简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总结出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1)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2)整理、选择信息并与别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能够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科学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自然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的科学”一节内容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和一些相关文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选择和学习;鼓励小组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鼓励并培养小组间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三阶段活动:①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在课下亲自搜集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②以小组的形式汇总、整理、选择信息,了解2~3位生物学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就及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事情。③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及学生对生物学家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总结。
  2.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① 本节课前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搜集你佩服的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要能说明科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值得你钦佩的方面,整理成5分钟以内的小组发言稿。
  ② 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长要做好小组内工作的分工(搜集信息、汇总整理记录信息、小组汇报)和记录,在本堂交流课前汇总组员的信息,并与组员共同选出2~3名生物学家的故事准备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查看全文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2、教师准备:
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   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查看全文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教学目标〗
  1.知识:
  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2.能力:
  (1)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设计思路〗

  (一)课堂教学设计关键点
  1.创设问题情境;
  2.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利用已有知识对问题做出解释(假设);
  4.通过阅读“阅读资料”,对前面的解释(假设)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或两个)假设;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证实假设;
  6.总结归纳“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的课题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讨论知道了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的科学,并且也初步了解了林奈、达尔文、哈维等学者在研究生物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本节课是要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探究“响尾蛇通过什么追踪中毒的猎物”,让学生了解并总结出生物学最常用的方法――实验法实施的基本过程。此方法将为以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材料、讨论设计实验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让学生获得“实验法”的知识,也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处理信息、协作等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节选三小段蛇与鼠的片段,分别讲述皮尔斯蛇在狭长的洞穴里追踪老鼠;响尾蛇(一种毒蛇)面对近在咫尺的老鼠只是不停地伸缩舌头;加彭蛇(一种毒蛇)张开大嘴咬住老鼠,又让中毒的老鼠逃脱。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