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精选5篇)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查看全文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生物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标本,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仔细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情感目标:

  学生合作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绘图。

  二、教学重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步骤。(请同学回答,并进行实际操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什么特点?如何移动玻片标本?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②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学会移动玻片标本是为了辨别玻片上有无污点的存在和玻片标本在不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

  情景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会使用显微镜之后,一定想看看真实的细胞。我们把一个叶片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里面的细胞的。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只有将生物实验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让光线透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二)玻片标本的分类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简单归纳得出:

  1、材料的处理:薄而透明

  2、根据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标本的分类:

  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制成装片。

查看全文

生物教学设计汇编(精选12篇)

生物教学设计汇编 篇1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查看全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精选2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篇1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查看全文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通用2篇)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篇1

  第八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李蕊 李蕊 2 7 2004-03-30t02:00:00z 2004-03-30t02:00:00z 1 244 1397 mc system 11 3 1638 11.5606 clean clean 表格主题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第八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

查看全文

《12.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通用2篇)

《12.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分析《生物进化的秘密》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的进化单元的最后一课,前面两课对生命的起源、化石的相关内容作了浅层次的探讨,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通过寻找资料、讲故事,对长颈鹿、桦尺蠖、金鱼等动物的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以达到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生物进化现象的具体内容标准所要求的: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的教学目的。在互联网等资讯特别发达的今天,怎样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有关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课题。所以在本课进行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己尝试解决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资料。2.能用自己的话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进化原因做出简单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

  2.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愿意倾听、分享别人的收集的信息。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能意识到人类应该珍惜生命,与环境和谐相处。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解释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交流收集有关生物进化的信息,并参与评议讨论。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课题:查找相关生物进化内容的资料。2.相关课件。3.模拟实验材料:石米、大米、黑米、盘子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具体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谈话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大家看认识它们吗?课件:相关动物图片(长毛象、巨型蜻蜓、熊猫、恐鸟等)师:这些动物有些已经灭绝了,有些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但与远古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生物进化的秘密。(板书课题)用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进入讨论主题。活动:达尔文的故事师:100多年以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大量的研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师:对,就是达尔文。你们了解达尔文的故事吗?请看书51页,并思考有关的问题。课件:达尔文图象和相关资料1.达尔文是哪国著名的生物学家?2.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多少年完成了一本科学巨著?这本巨著叫什么名字?3.这本书的重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师:为了了解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理论,老师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课件:长颈鹿图片师:长颈鹿是我们大家非常喜爱和喜爱的动物,它们也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师:可是亿万年前,长颈鹿不都是有今天这么高,它们的祖先有高有矮,脖子长短不一。课件:远古时代的长颈鹿。师:请大家猜想,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长脖子的长颈鹿了?先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小结:在青草缺乏的干旱时期,那些有优势的四肢和颈部都较长的个体会怎么样?(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指板书:适者生存),那些四肢和颈部都较短的长颈鹿会怎么样?(因为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遭淘汰),这就是——(指板书:不适者被淘汰)。师:是不是只经过两三代古代的长颈鹿就进化成了陆地最高的动物种类呢?师:可见矮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高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这样长颈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叫着自然选择。(板书:自然选择)。用板书突出主旨活动:探究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师:自然选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捕食者,捕食什么呢?两种不同的大米:黑米和白米。(展示实物)先请大家看实验方法。课件:捕食者的实验方法1.      每组指定两名同学进行pk :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自己的盒子里找出大米放入自己的杯中。2.      只能用一只手操作。3.      其余两位同学的工作:1.监督两位选手是否超时。2.数出两位选手的成绩并作好记录。师:下面我们来统计全班各组找到大米的情况。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