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物教案(精选16篇)
有关生物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7)讨论:我们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三)巩固练习: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有关生物教案 篇2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物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生物教学反思 篇1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通用3篇)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篇1
课 题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日 期教学目标1、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认识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2、了解动物的呼吸。3、了解植物的呼吸,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4、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重点难点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作用。难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作用。【引言】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新陈代谢。呼吸就是生命的标志。生物只要活着,就要不停地呼吸。吸入外界地新鲜空气,呼出体内地废气。那么,这种气体交换在生物体内市怎样进行的呢?一、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问1】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 --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同时水汽的含量也明显增加。【问2】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铜粉末。【讲述】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读图】我们来认识一下人体的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这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1、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呼吸道:鼻腔--阻挡和粘住灰尘、细菌,还能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味刺激咽--前后略扁的通道,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和气管--气体的通道,由软骨作支架支气管--管壁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肺: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特点:数目多、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补充】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2、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使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扁平,外肋间肌收缩,内肋间肌放松,肋骨向上升及向外移,胸廓扩大;胸腔内的压力减小,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流进入肺部。呼气时,过程与之相反。【补充】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胎儿的身体在母体内处于蜷缩状态,胸腔很小,肺内没有空气。婴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胸廓突然扩大,肺也随着扩张。这时候,婴儿才第一次吸入空气。吸气之后,与吸气有关的肌肉舒张,胸廓就缩小,肺随着回缩,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排出体外。当气体由肺排出,经过喉部,冲击喉腔中的声带时,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婴儿的第一次“啼哭”。这就是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的缘由。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如图所示,氧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氧从肺泡进入血液以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体循环,将氧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里。 【思考】呼吸时,吸进的空气都能在肺部进行交换吗?--不能全部。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环节?
1.3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精选2篇)
1.3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篇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方法。(2)掌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工具的使用。2、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测定土壤中某种微生物的数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生命的观念。(2)树立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物学辨证观点。二、教学重点1、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难点1、土壤微生物和选择。2、工具的使用。3、实践活动的组织。四、教学策略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安全、有序、有效、快乐地完成调查活动,得到合理的结论。五、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初步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繁殖等。2、用多媒体展示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测定工具的使用、测定方法的选择、主要过程和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六、教学过程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选好小组长。2、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要关爱生命,在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伤害土壤生物。(2)要相互协作,注意安全。(3)不破坏当地农作物。3、选择适当的地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要调查的对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活动。
1.3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篇2[课标要求]1.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2. 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知识梳理]背景知识一、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1. :常用的是 ,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 ,可 得到结果,而且在计数的同时能 ,缺点是:死细胞与活细胞不能区分;细胞密度低于106/ml便不能保证视野中能见到所有细胞;难以计数 的细菌。2. :常用的是 ,这种方法在样品中含菌数 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计数,注意该方法需要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 ,尽量使样品中的 ,应用该种方法可以推算出检测样品中的 。实践案例: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计数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 的土样;制备系列稀释液取样及倒平板 该实验的接种方法是 。 培养 观察记录 (实验用到的实验设计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对照实验原则理解实验原则选取的目的) 结果:每克土壤样品菌数= 探究活动:测定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1. 检测天然水源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细菌总数通常是指 检测样品中所含 的总数。大肠菌群数通常是指 检测样品中所含 的实际数值。2. 检测某种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一般说来, 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 。3.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计数某些细菌中含有 ,能将培养基中的 分解成 ,该物质的水溶液会使 指示剂呈现 。[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学会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学会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间接计数法中的最常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注意该种方法中系列稀释液的制备,掌握间接计数法计数微生物数量的计算方法。2、疑难解析:以本节实验为例着重复习制备系列稀释液的方法是:将1g土样放入99ml无菌水中,制成102倍的稀释液,用1ml无菌移液管吸取上述浓度的溶液0.5ml,移入装有 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即配制成103倍的稀释液,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配制成104、105、106倍的稀释液。将待测样品进行稀释的目的是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典题解析]1. 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请回答:⑴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 和 。⑵想一想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解析]碳源是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是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所以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绝大多数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所以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有选择作用。选择的原则是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答案]⑴葡萄糖 尿素 ⑵有选择作用。因为此配方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所以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2. 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解析]菌落是一个或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看见,是作为菌落鉴定的重要依据,若是多种细菌形成的菌落则不是标准菌落。[答案]c[聚焦高考]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精选5篇)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通用2篇)
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篇1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构成完整有机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部分内容承上结合细胞的学习,是《生命的基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又是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是对人体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本节课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重点在于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而且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充分体现《生命科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价值。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本人对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点; (2)学生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学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现状和危害。 (4)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情境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经历讨论、争论等活动,认识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用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病毒与人类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病毒性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洁身自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养成; (3)初步树立探索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难点: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与处理 (1)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5岁,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但学生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迷信、妄为、盲从。本节生命科学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2) 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讨论等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交流表达能力。 (3) 二期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命科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独特贡献,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也有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有独特优势,可虑到学生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课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形成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科学面对疾病,富有责任心对待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对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提交流达到目标,对学生科学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讨论,经历思维碰撞从而建构起来。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和身心的积极投入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3、教具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主要学生活动设计 (1) 阅读课文,认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 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有关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学知识; (3) 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本节课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与父母交流预防免疫的知识,目的在于不是让学生仅仅带着满足感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题和责任走向社会,同时创设抓手促进学生与父母、祖辈的沟通,担当科普的任务。 5、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呈现一些健康活力的画面,并与病人图片对比,引出健康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明确课程主题。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 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培养学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识,并引入主题:对健康构成威胁的一类生物——病毒。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教学问题生活化的风格。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大小: (2)成分: (3)结构: (4)生活方式: (5)繁殖方式 (6)分类: 病毒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 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奥秘) 由哪些成分组成? 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一个病毒的?配合图片(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显著特征? 根据寄主不同把病毒分为哪几类? 看书,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点: 很小,150nm以下。 主要有蛋白质和核酸二种成分。 蛋白质组成衣壳,核酸组成核心。 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有一定感性认识。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观看电影,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病毒的概念。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通过科学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2.病毒与人类关系:有利和有害: .病毒是一类很简单的生物,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听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吗?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方面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变植物形态、治虫害、防止细菌感染、进行基因治疗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 对病毒能有辨证地认识。 学生对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够,教师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画、烧伤病人等图片,并作些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艾滋病: (1)名称 (2)病因 (3)传播途径 (4)预防措施 (5)病情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以艾滋病为例,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识进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由哪种病毒引起的? 通过播放一段故事,引导分析主要传播途径,出示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具体途径图片。问: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不会传播呢?出示图片组织分析讨论。 唤起学生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爱心,通过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 介绍圣洁的红飘带的含义。 提出问题:针对传播途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 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防艾的严峻形势。 介绍资料,了解现状。 通过看书,知道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分析得出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了解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途径。经讨论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根据传播途径,得出具体预防措施,如: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慎用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珍惜生命。 讨论回答,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 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并提高兴趣。本部分主要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学生交换信息,相互学习,教师统一认识,并引导学生形成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加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新的威胁——禽流感 以禽流感为背景,组织讨论,如果我是世卫组织或疾控中心的领导人,该怎样面对病毒威胁。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讨论,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 角色扮演增强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作业布置: 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 回家完成这个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会感恩,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 板书提纲 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大小 微小 2、成分 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3、结构 衣壳和核心 4、生活方式 寄生性(增殖) 5、种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胞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2、有害 以艾滋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