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教案(通用14篇)
《羿射九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积累的识字方法记住初步识记一些字词;
2、引导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故事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4、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创世神话,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识记重难点字词;
2、能够体会神话故事中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意愿。
【教学准备】
课件、其他相关神话资料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张我们曾一起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一猜这是哪里?(展示图片)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让老师想起了咱们这学期刚学过的《神州谣》,你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那就再背一背吧!(齐背诵)
2、是呀!我们中华古称神州,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今天张老师带领大家去古代神州大地上听一听那里的故事。(板书:羿射九日)
二、初读课文,理解射日的原因
1、图上的这个人是谁?他在做什么(展示图片)?然后认识羿。
2、图上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的树?(形状、颜色)猜一猜这棵树的名字?这棵树上住着十个太阳,很有意思。齐读这个自然段,去认识这棵树吧?
3、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好处?”
4、换偏旁认识“值”。
5、十个太阳轮流值日,很乖很乖,可是有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齐读文段,学习“一齐”的近义词。
6、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齐读句子)
羿射九日(通用15篇)
羿射九日 篇1
教学目标:认读8个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自学认读字——读课文——读词语
2、带着课后习题自学课文,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四、朗读指导。
1、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读书。
五、作业:讲一个你知道的古代故事。
反思:
羿射九日 篇2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13个字;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想象,讲故事等。
态度情感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
查阅资料:查找关于《羿射九日》的故事。
教学要求:
1.认读13个字;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还记得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指名讲故事)
2.师: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神奇的故事。
板书课题:《羿射九日》
过渡语: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到底有多神奇?
二、初读感知。
提示:请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羿射九日(精选7篇)
羿射九日 篇1
教学目标:认读8个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自学认读字——读课文——读词语
2、带着课后习题自学课文,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四、朗读指导。
1、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读书。
五、作业:讲一个你知道的古代故事。
反思:
羿射九日 篇2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13个字;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想象,讲故事等。
态度情感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
查阅资料:查找关于《羿射九日》的故事。
教学要求:
1.认读13个字;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还记得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指名讲故事)
2.师: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神奇的故事。
板书课题:《羿射九日》
过渡语: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到底有多神奇?
二、初读感知。
提示:请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羿射九日
教学目标:认读8个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自学认读字——读课文——读词语
2、带着课后习题自学课文,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四、朗读指导。
1、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羿射九日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篇)
羿射九日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羿射九日》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文章内容精练,结构紧接,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习得语文知识,并且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对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爱好。前些日子,我讲了这篇课文,下面结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神化故事的爱好和愿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步来进行:第一,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第二,针对课题质疑。第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整体感知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第四,解决针对课题提出的简单问题。第五,学习生字,记忆字形。第二课时的教学这样来进行:第一,回忆课文内容,讲讲这个故事。第二,研读课文,抓住语言文字,结合想象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三,拓展延伸,激发阅读爱好。
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几点反思: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就让学生来讲讲这个故事。因为上节课学生初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学生在以前也多次有过讲故事的.经历。所以,我觉得在上课伊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是有必要的。这样学生在头脑中重现这个故事的内容,而且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潜心会文。例如,课文中提到是个太阳都跑到了天空中,人们不敢出来,我就让学生想象:假如人们出来后会怎么样?课文中写到漂亮的世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鲜艳的花草……后面是省略号,我让学生想象:这漂亮的世界还会有什么?还有,太阳被射下来了,人们走出山洞后,人们会说些什么?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更轻易与文章形成共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教案(精选1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 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 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