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精选16篇)
《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语,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训练以联想和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体验优美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本课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些精神、原则。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作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要探访的都是一些怎样的朋友呢?原来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充满童心童趣的童话般的世界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采取整体感知--赏析美点--体验情感这样一种逐层深入的过程,真正把美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之中。
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是作者内心感情的体验。
教学时数用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目的是带我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你看,那林间的小路,翠绿的草地,鲜艳的花朵;那蓝天碧海,湖光山色,日出日落;蝶舞、鸟鸣、狮吼、猴闹……在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轻松?愉快?清爽?在这里,你想干什么?想大声呼喊?想高歌一曲?想默默享受?……好,请放松,深呼吸,让我们随着诗人李汉荣一起走进山中……
山中访友教案(精选13篇)
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读本课时,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略课文诗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通过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在领悟文章本身及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方法
情景法、点拨法与诵读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自然风景的图片,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课前设计(播放歌曲《朋友》,激活气氛)
二、情境导入:
1、导入: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山中访友》教案(通用14篇)
《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领着大家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我们一起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题目、作者)
二、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齐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zhī)子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精选15篇)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
3、品读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体会变换人称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说明: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记叙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把这次“山中访友”理解成是一种孤独与欢欣之旅。文中写道:“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所谓“朋友”是古桥、树木、山泉……一些客观上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但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与大自然万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灵来进行无声的交流,这种“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其次,我们还可以把《山中访友》看作是一次精神回归与洗礼之旅,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很容易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正是以自然为镜,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山中访友》教案(通用14篇)
《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山中访友》教案(通用14篇)
《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材简析】《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优美的文字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情深深意浓浓的世界,情不自禁就会被作者的热爱之情陶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散文,但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如果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交流谈话,一定能引起情感共鸣,融入自然,融入作者的情怀。
【设计思路】本文用“读题引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他的朋友是谁呢?他和朋友的关系怎样呢……一系列问题构成解读本文的主线,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足迹,遍访山中好友,构建“呵护自然、珍爱家园”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并通过反复阅读中感悟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运用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导读法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疑,导入课文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跟随现代诗人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拜访他的朋友,出发之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李汉荣先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