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商品的价值量(精选2篇)
第2课时 商品的价值量 篇1
第2课时 商品的价值量
明确方向 考纲解读 有的放矢
本课时集中讲一个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主要内容有: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一直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近几年几乎年年有试题出现,大多是联系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实践考察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只要把知识点理解透彻,注重与价格,价值规律与国际价值等的联系可以做到不变应万变。
考考自己 课前练习 温故知新
问题导入 :第一代移动通信起始于1987年的广东,当时用户约50人。由于“大哥大”价格昂贵,利润丰厚,于是各类企业蜂拥而上,目前国内手机生产,一方面总体年产能力约为全球产量的一半,大大超过国内需求,手机降价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虽然达到55%,但资本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技术研发竞争力却被国外手机远远抛在后面,平均价格也高出12.97%。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针对这种形势,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先后与世界级著名通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惜巨资引进生产、管理技术,去提高劳动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SMT生产设备和世界第一流的生产管理技术,国际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00万台。平均两个月推出一款新机型的研发能力已与世界通信巨头同步,在国内同行遥遥领先,2002年,成为亚太地区成长最快的高科技企业
商品的基本属性(通用5篇)
商品的基本属性 篇1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的概念。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明确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对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觉悟方面:增强商品质量意识,认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商品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设疑引思,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我先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那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讲的那个小故事吗?甲部落的首领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领相遇,偶然的他们两个就用一头牛和300斤大米进行了交换,这个时候商品产生了。那我们的故事还没讲完。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一个他们为什么要交换呢?二是他们为什么能够交换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
[讲授新课]
二、
[师]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过交换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一件劳动产品要想实现交换,它首先就必须得有用,得能够满足别人的某种需要。没有用处的东西,是不能够用于交换的。所以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精选4篇)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教案 篇1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误区一 物质生活消费就是生存资料消费 ; 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就是发展资料消费 ; 劳务消费即享受资料消费
【剖析】〈 1 〉家庭消费的分类: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把这些消费内容再按照消费目的进行分类 , 又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 2 〉两种分类标准不同 , 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生存资料消费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 , 也包括有关的劳务消费。
②发展资料消费在内容上也表现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
③享受性消费在内容上也表现为有满足享受的物质生活消费、精神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等。
(3 〉可见 ,题目的观点是不妥的 ,原因是没有弄清划分这些类别的标准。前者反映家庭消费是否全面 , 后者反映消费水平高低。
误区二 认为消费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剖析】(1) 家庭消费是个人消费行为 , 国家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
(2 〉家庭消费绝非与社会无关 , 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 , 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 , 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 ,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
误区三 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已经过时
【剖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 , 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过去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靠的是艰苦奋斗 , 如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 即使将来实现了现代化 ,国家富裕了 , 这种精神也不能丢。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 , 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人口多、底子薄 , 因此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更不能丢。俗话说 ,“成由勤俭败由奢”" 玩物丧志 ",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对于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十分有利的。
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
本框内容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是高中政治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的第二框内容。
本框内容属于经济常识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学好本框内容可以为后面的具体经济常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因而是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在知识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上框内容的继续和延伸,同时也为下一框学习商品的价值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解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能举例说明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在能力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进行抽象思维,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觉悟方面则是要使学生能够从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分析中增强质量意识,认识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群众的危害性;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与生产商品劳动的关系,为批判拜金主义奠定基础。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课的重点确立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因为这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内容。本课的难点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以及他们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它们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不是单靠人们的直观所能掌握的,对于初学经济学的高一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而言太抽象,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采用设疑提问法和总结归纳法。根据本节中概念的推理过程,找出理解这些问题的关节点,设置若干具体的问题,题题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指导学生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接触到的具体经济现象出发,从对其的比较分析、综合中寻找异同点,从而抽象的概括出概念和原理。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三、价值规律
误区一 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剖析】对这一命题要作具体地分析:在货币出现以前 , 无论是在物物交换中 , 还是在以扩大的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或者是在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商品交换主要表现为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 其实质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讲 , 命题是错误的。在货币出现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因此 , 从这个角度上讲 , 等价交换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总之 , 笼统地说 " 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 是片面的。
误区二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剖析】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这是因为 , 在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中 ,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 , 这种商品交换表现为交换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见 , 在物物交换中 , 并非每个场合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的。在货币产生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然而 ,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当商品供不应求时 , 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低于价值。可见 ,在货币产生后 ,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也并非都是等价的。
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识记: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2、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商品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难点: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商品以及商品经济,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什么商品?
2商品经济是这样产生的?
3商品经济是什么?(请几个同学回答问题)
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商品是什么,同学们就可以判断我们生活中那些是商品那些不是商品。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商品,比如同学们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很多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他们都是商品。市场上许许多多的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商品。现在老师就一个问题要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会去买商品?为什么有的东西贵有的东西又便宜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第二框的知识。
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看商品的第一个基本属性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第7页的小字部分,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
(甲学生回答)因为我们需要
(乙同学回答)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教师归纳)对了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为什么去买商品呢?是因为那种商品对我们有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我们去买衣服是因为它能够御寒,我们去买食品是因为它可以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