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信息教案

时间:2025-04-05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精选16篇)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鼠标,知道鼠标的左右两键。

  2、学会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操作;能通过“关闭”按钮关闭一个窗口。

  3、激发学生用鼠标探索计算机奥妙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

  重点:

  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

  难点:

  鼠标的双击操作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教师手拿鼠标)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是什么?

  “它到底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可爱的鼠标。”

  〔一〕、认识鼠标

  出示不同鼠标图片,教师介绍鼠标的构造及各部分名称。

  教师边讲解边示意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

  学生自己认识鼠标的左键、右键、滚轮等名称;

  学生能尝试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

  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鼠标指向屏幕右下角时间图标上。

  请学生汇报指向时间图标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上述情况小结。

  〔二〕、用鼠标“排座位”(鼠标的拖放)

  1、教师展示一个已排好“座位”的桌面,比如:金字塔形,提出疑问:这个形状是怎么来的?

  2、教师作简单的指向、拖动操作示意。

  3、学生自己练习鼠标拖放功能。

  4、教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问题统一反馈,强调在拖放鼠标时千万别松开左键。

  5、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屏幕上的图标排排座位。

  6、同学间相互欣赏,看看谁排最好。

  〔三〕、用鼠标查生日

  1、教师提出疑问:老师的生日是8月27日,但那天到底是星期几呢?怎样才能快速地知道?

查看全文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翻转和旋转

课题 翻转和旋转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三年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要落实这些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合的,而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原理上的“任务驱动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转变学习方式。
本课以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任务练习,力求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学习画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处理图形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打下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翻转和旋转》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 小学版 第1册》《龙宫寻宝》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翻转和旋转图形,在学会了缩放、复制、删除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画图程序的图形处理功能——翻转和旋转,这是图形处理的特殊技法。除了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外,学生还要对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按一定角度旋转(90度、180度、270度)的含义深入理解,才能根据图形处理的需要准确地进行翻转和旋转。

查看全文

浙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1课 与新朋友见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用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会开机。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引导发现,在认识了解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会开机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初步了解计算机的日常应用。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动画片《西游记》2、出现孙悟空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用什么制作出来的吗?(电脑)今天我“猴哥”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电脑小博士,看,他来了。(电脑小博士的图片显示并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新授学习说说新朋友1、电脑小博士介绍我的本领可大了,不仅可以制作出“猴哥”“小英雄哪吒”,还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本领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还有哪些本领吗?2、教师补充介绍电脑的平时用途 科研、工作、学习等(图片资料)3、教师简单演示电脑的用途。如:查看资料、看电影、玩游戏、学习等学生自学书本第2页,互相讨论,交流发言    若有学生熟悉电脑,可由学生演示认认新朋友1、出示电脑图片:同学们,你能叫出我的每个部分的名称吗?2、教师介绍设备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功用3、认一认:看谁识的快,说出名称4、考一考:我们大家认识了电脑,那么你知道电脑还有哪些好朋友
查看全文

三年级信息技术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 教案

课题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

学科

信息技术学段: 小学年级三年级

相关

领域

语文  思品  美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软件的操作,这样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这些操作能够用来做什么。因此,本课教学通过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的童话人物孙悟空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把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具体而有趣的任务之中。并通过最后创编图画和故事的环节,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8课《图形变化真奇妙》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本节课突出设计了《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绘画图形的表现力。学生情况: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和操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电脑绘图程序有关画图工具的操作方法,并能较熟练地对图形进行选定、缩放、移动、复制、粘贴等操作。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绘图制作。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手段:在学习方法上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式学习。通过“排行榜”环节,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和促进。技术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局域网教室,每台学生机学习用图片2张,以及综合练习图片素材4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翻转、旋转的方法变化图形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看全文

三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学做小编辑教案(中山版)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输入文章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智能abc输入法。
(2)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
(3)掌握并保持正确的指法。
(4)了解word 软件的窗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智能abc输入法,了解拼音输入法的一般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修改文章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字的删除、添加的方法,学会选定文字,并初步了解文字移动、复制、粘贴的方法与技巧。除些之外学会批量替换。
2、过程与方法:创设真实文章编辑情境,通过教师示范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修改文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动脑寻找解决办法。
4、行为与创新:能用不同的方法删除文字和灵活运用添加文字的方法。
第三课时:美化文章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用美化文字的方法修饰文章,使学生基本掌握选中文字,对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用计算机术语表术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探索、应用实践、综合评价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

课时重、难点
第一课时:输入文章
【教学重点】掌握智能abc输入法的基础知识。

查看全文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精选2篇)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学习,掌握古代亚非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化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通过对古代亚非文字、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的讲述,使学生懂得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亚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成就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也充分说明亚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亚非文化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点:

  古代东方文字及影响: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东方文字的产生是亚洲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后几经修改,成为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教法建议

  关于文字:

  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特点,明确古代文字对后来世界文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腓尼基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