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范文(精选1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篇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查看全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查看全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案(通用13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9页例1和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蓖ü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09页有关年、月、日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都与年、月、日有关。

  揭示并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弊橹交流课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课前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苯萄1(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各种不同年份的年历,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现在请你们观察手中的年历,解决以下问题:

  ②把各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合计

  天数(天)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小月。

  指名口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板书:

查看全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通用2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 篇1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5

  授课课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行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基本掌握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笔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首位除时有余的处理方法,基本掌握首位不整除的除法笔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能分得多少个?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在草稿本上试算,说说与前面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突出“先分给每个班2筒后,还剩下1筒和2个羽毛球,该怎么办?”

  借借助学具或画图,体会先要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也就是余下12个,每班再分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说明,52÷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二、新授

  1、教学52÷2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指名回答第一步,板书好十位上的2和2乘2的4。注意想:5里面最多有几个2。

  接下去该怎么算?打开书本p7先互相说一说,再试着把题做完。

  交流。

  提问:十位除后余下1怎么办?

查看全文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2、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简单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记忆大小月天数的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方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问题导入

  1、大约有多少天?有那几个月?小月有几天?有哪几个月?

  你是怎样记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学闰年的产生(课件出示)

  地球因为地球饶太阳公转一次实际是上是365天还要多几个小时,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饶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时间刚好和一天的时间相差很小所以出现了四年一闰,闰年就是这样产生的

  2、闰年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

  3、练习:你知道20xx是什么年吗?

查看全文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精选2篇)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 篇1

  一、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