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集锦(精选15篇)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集锦 篇1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爱”为教育主线的课文。因此,我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语言,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英子的情感变化,进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身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华,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掌声”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课前通过预习,能初步认识一些生字。但对于体会英子的内心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感悟”、“移情体验”、“想象拓展”等方式学习课文,指导他们用“抓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过程,进而领悟掌声的巨大作用。

查看全文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查看全文

三年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三年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最好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查看全文

三年级教学设计 21《太阳》(精选17篇)

三年级教学设计 21《太阳》 篇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理解“……其实……”“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投影幻灯,火红太阳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1.创设情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样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情境。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对太阳,想知道什么?

查看全文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篇1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生诵读古诗。

查看全文

语文三年级《西门豹》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语文三年级《西门豹》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一.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互相认识了,现在来认识一个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叫西门豹。(出示图片)他姓什么?对,他姓西门,名豹。[边说边板书:西门豹]

  西门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诸葛、上官、司马、欧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课,齐读课题。

  西门豹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直到今天他的故事还广为传诵。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想不想了解这个人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近距离接触他。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来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1)两字词语。排火车领读,全班跟读。

  (2)两个字的会读了,再来看这两个四字词语会读吗?①(出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把理解读出来吗?

  ②那这两个词会读吗?(出示:提心吊胆面如土色)你想到了什么?谁能将理解带进去读?

  ③一起读这四个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词读得很好,再来看课文读得怎样?请三位同学接读课文。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