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案

时间:2025-04-05

《三角形》教案(通用16篇)

《三角形》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形与三角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儿歌《快乐小鱼》;

  2、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形;

  3、待涂色图形;

  4、蜡笔;手帕;音乐磁带。

  5、场地上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区域。

  活动过程:

  一、教师拼小鱼图形,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变出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形状拼出来的?

  二、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导幼儿将其变成三角形。

  幼儿人手一块手帕,操作一下。

  三、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三角形,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四、游戏《快乐小鱼》。

  1、幼儿念儿歌,做动作。

  2、老师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池塘里”,幼儿游向相应的区域,并做小鱼的动作。

  3、一名幼儿当小老师,来发出指令,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

  五、欣赏挂图,你觉得好看吗?

  1、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状。老师与一名幼儿来给它打扮一下。

  2、幼儿分组操作,给小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配乐)。

  六、活动延伸: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或其他幼儿看,并说说自己给哪些图形涂了什么颜色。

  附:儿歌《快乐小鱼》

  小鱼小鱼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

  捉小虫,吐泡泡,真呀真快乐。

  七、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查看全文

《三角形》教案(精选6篇)

《三角形》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1 / 5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查看全文

含有几个小三角形(精选2篇)

含有几个小三角形 篇1

  教学内容:

  含有几个小三角形(《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智力游戏).

  教学目标 :

  1.选择一个适当的图形为单位,进行图形的分解训练,分析几何图形之间包含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如何把一个图形分解成单位图形.

  教学难点 :

  推导图形中含有几个小三角形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彩色图形、小卷子两张(同题板1、题板2内容)

  教学过程 :

  (课前板书课题:含有几个小三角形)

  一、复习导入  

  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1.导入  

  师:这儿有三种图形,你知道它是什么形状吗?它呢?

  (师一个个出示,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形状)

  2.准备题(一)

  师:我们看投影上的这些图形,你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出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几个长方形吗?

  一共有( )个三角形

  ( )个正方形

  ( )个长方形

  (一问一问出示,用数字板反馈,并说出是哪几号图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之间的包含关系.继续看投影.

  3.准备题(二)

  考眼力:下图中各是由几个相等的小三角形拼成的?

  二、探讨新知

  第一层次:动手实践

  1.师:请你想办法求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出示题板1)

  (反馈①)生回答后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用 摆了摆含有2个

  生:斜着画一条线,分成了2个小三角形

  生边说师边画:

  (反馈②③步骤同上)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精选3篇)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查看全文

《三角形的高》微课教案(精选4篇)

《三角形的高》微课教案 篇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2、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精选3篇)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篇1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讲解新课]

  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

  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 和 中,

  且 .

  求证: ∽

  建议“已知、求证”要学生自己写出.

  另外,依照判定定理1的两个证明思路,让学生自己说出辅助线的作法.

  下面判定定理3的引出与证明同判定定理2,这里从略.

  在讲解判定定理3的过程中,再一次强调使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它.

  例3  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 与 是不是相似,并证明为什么: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