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案(通用3篇)
《溶液的形成》教案 篇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
学校
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课题1 溶液的形成(通用3篇)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篇1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初中 聂家培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1溶液的形成(精选13篇)
1溶液的形成 篇1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化学教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
课前预习作业:
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
从自己家中寻找常见的溶液,带少量样品到学校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溶液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溶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B案)
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烧杯下面放一块小小的薄木块,并向木块上放少量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探究
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并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溶质
氢氧化钠(naoh)
硝酸铵(nh4no3)
氯化钠(nacl)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溶解现象
结论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归纳整理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降低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不变
设计再探究
实验设计: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A案)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